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一个艺术家“归来”的乡音

发布日期:2020-09-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陈思静  浏览次数:
 

“数学中有一个简单公式: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归来’,是个空间概念,对我更是一个心理概念,因为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我——一个将人生的一半放在中国、另外一半放在西方的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向自己的民族文化报到。”美籍艺术家孟昌明说。8月29日至9月21日,孟昌明的个人画展“归来”在北京朗空美术馆举行,展览展出了他2016年以来创作的《北非印象》系列、《公牛》系列、《莲语》系列、《哦,北魏》系列、《窑变》系列等38幅重要作品,呈现了一位美籍艺术家的中国乡音。

孟昌明像那一代艺术家一样,深刻且迫切地感受到不同文化间交流、借鉴的重要性,因而开始了多年的旅美艺术创作生涯。2010年,带着新的艺术思维,孟昌明回到国内定居苏州,重新开启他一直延续着的中西艺术比较视野下的艺术创作与探究。在国内时,孟昌明勤于书法,对石鼓文、汉简、章草、书论、画论均有研习。出国后,他对西方古典文学也做了深入研究。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他带着狂草的飞动与石鼓文的拙朴、沉雄地走进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热狂。

象征高洁品格的莲花、代表奉献精神的公牛,又或者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石窟造像艺术、中华瑰宝唐三彩,这些传统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精神在孟昌明的笔下都有了别样的面貌。他把东方笔墨与西方现代的色彩、哲学相关联。“我生活在东方和西方两个地方,学习的也是两种文化,最后作一个自己个人的捏合。”孟昌明说。他着力于作为东方人精神象征的莲花为题目,去捕捉美学和心理学层面的可能,“笔墨也好色彩也罢”,他试图用《莲语》娓娓述说“一个来自东方神秘的美学感知的诗意情境”。在《哦,北魏》系列中,他通过文学性绘画和哲学性绘画语言的双重透视,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和情感。由唐三彩引发的《窑变》系列则是一种抽象叙事,“它们是原生的状态,让我放肆地在精神层面展示欢乐的肌理”,孟昌明说。

线是中国画的基础,孟昌明作为一位一直根植于中国文化进行创作、革新的艺术家,对线的处理非常审慎。“我们通过对孟昌明作品的研读,会发现他的创作中有几种类型的线,其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强调笔墨性,强调书写性的线条;其二则是所谓的表现性的线条,更加强调情绪的表达;其三,就像孟昌明自己说的,他非常喜欢马蒂斯和毕加索的绘画,尤其是他们对线的运用;我们会看到,孟昌明很多创作是直接对马蒂斯、毕加索、莫迪里阿尼创作的‘挪用’,或者称之为一种‘再构’,即从绘画形式语言层面在‘临摹’过程中的再理解,进而对两种文化元素展开微妙的比较。”策展人葛玉君说。

于是,看似简单的线条蕴含无穷的变化。《莲语》系列中,柔软而夸张的线条使莲叶有了蓬松的姿态;《公牛》系列里,不同线条的排列组合配合色块使画面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窑变》系列,质朴的线条让画面回归童真,是艺术家追求返璞归真的个人情趣。如葛玉君所说:“正是对这样一系列的线条进行研究,综合起来提炼出他所认为的一种‘线’的元素。在我个人看来,既包含着对传统笔墨线条的‘去魅化’的过程,也内含着对表现性线条的一种‘复魅化’的过程。”

在色彩上,孟昌明没有局限于传统墨色,用色也似有着哲学思考。在他看来,“墨分五色即便在形式表面也不再是一个量化的色彩分割,它有更加深广的内在含量。墨的质和量最终是哲学范畴的一个泛指,它们阐述的是动和静、阴与阳、进与退、生与死的一层层更加深刻的人类精神奏鸣。”他将中国陶瓷器皿上的民间装饰性色彩运用到《窑变》系列中,“这一过程融入了提取、变形与抽象,使得他的绘画具有了某种新的内涵”,葛玉君说。《北非印象》系列则源于孟昌明对北非长时间的考察。这一系列创作是对北非颜色感觉的提炼,恰恰可以与窑变的色彩形成一种对话与呼应。

从孟昌明思考和实践的过程本身,不难看到,他一直在践行如何走出一条吸收、探索与再创造的艺术之路。而对于孟昌明而言,艺术是一次没有归来的远行,是一个永远的磨砺与挑战,“我会一如既往前行”,他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