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以赤子之心为人民创作

发布日期:2021-12-2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喻荣军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入总结了新时代文艺工作面临的新实践、新要求,也深刻回答了事关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这次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文艺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新发展,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次将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升至新的高度。

在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言辞亲切,语重心长。他希望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而新时代新征程就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这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给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他要求我们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从而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国文化的新辉煌。这一个又一个的“新”字,其实是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形势下,面对未来提出的新希望、新要求。

在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他提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在文艺创作方面,他曾指出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针,对于戏剧工作者来说,这里面既有创作的方向和重心,也有演出的目标和中心。就创作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对于演艺行业影响深远,整个演艺行业的生态和业态发生了改变,大疫和灾难也必然会给创作者提供创作素材。在疫情期间,人们格外需要鼓舞人心的作品,需要进行表达与抒发,彼时的人们需要共情,需要共鸣,也需要凝聚力量一起去抗击疫情,更需要相互的支持与彼此的慰藉。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创作应该写什么内容、表达什么?疫情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在未来我们如何能更好地面对灾难?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做出回答,文艺工作者要沉淀下来,创作出对疫情有深度思考的作品。疫情期间的感受和沉淀下来之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感受是创作的起点,却不是创作本身,疫情发生的事实是客观的,创作的过程却是主观的。我根据疫情带给我的思考,创作了话剧《不可说》 ,它反映的是疫情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获得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扶持。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源于真实生活的作品,素材本身很感人,可是一放到舞台上就显得虚假和做作,也许创作者本身的意愿都是好的,可是最终的结果往往不能如愿。这里面虽然有急功近利的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忘了戏剧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一部作品要带给观众什么样的思考和感受,也就是戏剧创作要为人民服务,要注重观众的体验与感受,如果忽略了这些而人为地复制生活,又如何能比真实的生活本身更感人呢?而且,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关键是高在哪里?艺术作品是对于生活的再创造,从而就要提炼出更为深刻的意义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在演出这个环节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必须考虑到如今观众改变了,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也变了。疫情发生以来,沉浸式戏剧演出、剧本杀、音乐剧、脱口秀、线上线下互动、虚拟影像技术等正在改变演艺的形式与业态,作为戏剧工作者,我们不能无视这些新的变化,戏剧创作要与时俱进,演艺演出也要适应新的潮流。如今观众越来越着重于体验、互动和交流,他们并不想被绑在座位上,他们更注重于表达。戏剧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心胸有多开阔,我们就有多大的可能去开拓未知领域。每次看戏都是这样,我们在剧场里面共同攀越能达到的地方,我们探索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人类的生活需要有物质的享受,精神的陶冶,更需要灵魂的激荡,也许这才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我们需要彼此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交流,而戏剧提供了这种可能。一个人乐意去欣赏艺术,愿意走进剧场,他的感性素质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不但可以认知世界,静观内心,也能更加容易获得幸福感,这就是看戏的意义所在。而在任何时代,戏剧的作用亦是如此,它会让我们清醒,更会让我们幸福,这是永恒不变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他告诉我们在当下传统应如何打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是正确的指导。弘扬传统,更要建立当代的中式审美,这需要我们浸入到传统中去,找到传统与当下对话的渠道。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创新也是文艺发展的永动机,而传统正是创新的基石与根本。千百年来正是因为守正创新,艺术活力才能不断迸发,新的作品才层出不穷,新的流派才不断涌现,文艺之树才枝繁叶茂、常绿常青。一部文艺发展史就是文艺创新的历史。“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文艺创作要求新求变,但不能一“承”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而是要“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字就是传统。今年我创作了杂技剧《化·蝶》和话剧《红楼梦》,都是以归根的方式打开,这个根就是传统。在杂技剧《化·蝶》里,我把梁祝的故事与蝴蝶破茧成蝶的过程结合起来,去体现“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这里从故事到意象,再到哲思都是传统的,二度创作再用最能表达意境的杂技艺术来呈现,就有了水乳交融的效果。《红楼梦》是一部经典,改编成话剧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但是当我们以极简的中式审美打开它,回归到中式舞台的写意、留白和叙述体,一切就变得自然而然了,中国戏曲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歌舞、程式、空间、诗词、肢体,还有戏曲讲故事的方式,它特有的意境,甚至是审美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还指出什么是优秀的文艺作品。他说古往今来,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作和做人的确是需要统一的。艺术创作就是要寻找生活的本真,撕掉生活表象的伪装,扒开肌理见筋骨,去发现和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体现人生的真实处境。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必须懂得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做艺要先做人,我们不但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而且要自觉做到既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又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我们剧院的老院长黄佐临有一句话:“以赤子之心,不求名不求利,做终生献身于话剧事业的真诚艺术家。”这句话现在是我们剧院的座右铭,它始终激励着我们。所谓赤子之心,它出自《孟子》,就是有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守艺术理想,自觉地怀有赤子之心,去书写时代、奉献人民,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作品。

最近我正在创作改编话剧《觉醒年代》,在戏里,九十多年前李大钊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而当代中国用百年的历史和实践已经回应了这句话,那就是:中国也绝不会辜负社会主义。在未来的道路上这两句话还将会继续被证明。这正是《觉醒年代》这样的创作的意义所在。

(作者系上海剧协副主席、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剧作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