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以构建“电影产业学”助力中国电影从大国向强国迈进
——“中国电影产业学”的提出及其价值
发布日期:2022-07-18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丁亚平   浏览次数:
 

1

近二十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当代中国电影创作日益丰富,中国电影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总结电影转折、突破的历史性成就,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度阐发,有助于中国电影具有民族志特征的共同书写,也推动着中国电影理论与电影艺术、市场实践之间的共生与互动,进而建构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电影文化生态,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目标。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和话语空间呈现的开放趋势,与国家文化产业政策驱动对过去的电影总体认识的突破有关,更展现为电影产业化兴起、电影观念趋于成熟,使得业界对中国电影产业学的内涵与外延也开始有了丰富的理解。电影产业的定义和具体施行、属性和特点不断拓展,这也促使更多人对电影产业活动与市场发展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此背景下,提出“中国电影产业学”并进行探讨、梳理和思考不无价值。

“中国电影产业学”不是一个非常时髦、热络的话题。它不像电影创作一样具有实在性和可触摸感,也不像电影批评或者电影史研究一样有系统性和层次感,处理和把握不好,容易陷入一种流俗的泛泛而谈中。这里,笔者想试着谈谈这个话题,希望能在泛泛的基础上有一点新的思考。

电影产业学涉及的面向比较丰富和复杂,它与时代社会土壤、宏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也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同时与文化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几个大的层面共同形塑了一个国家的电影制度,因此电影产业学指涉一种宏观的复杂结构,既指向国家的电影制度,同时也显示出它之于一个国家在纵向与横向发展上的多重力量的交织。在这个意义上,回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历程,在对具有中国性的电影制度的观照下,观察这一电影制度为什么会产生、谁在制定、其内容为何、如何执行,进而分析其中有什么创新机制、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果等,总结其中的规律,我想很有必要。尤其在当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语境中,这样的回望和展望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2

我们知道,中国电影市场化的真正开启和全面产业化改革,以2002年为分水岭。二十年前,电影产业并未得到确认,电影年度票房在8亿元至9亿元左右,电影生产、发行与放映体制还是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电影市场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国电影产业话语和成为人们的自觉。国外大片引进与国产大片制作试水,电影经济活动的提速发展,电影市场与产业的喧腾,犹如“环境中的音乐”,为大众接受与肯定。在此之后,随着电影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电影产业的重视和扶持达到空前高度。经过二十年的产业化发展,电影业态、话语空间日趋开放,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现其所提供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总结经验,突出问题意识,以此为重要出发点,就可能发现,对电影产业研究的缺失会严重影响我们应对复杂、飞速发展的市场与产业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影响着对电影产业发展之于社会发展实践的认识与思考。

为了进一步推动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电影发展繁荣,实现电影产业真正的提质增效,对电影产业的研究已迫在眉睫。这构成了“产业之学”的逻辑与基础,也是“中国电影产业学”这一概念得以提出与建立的现实动力。

3

关注并讨论电影产业学,使电影产业化在中国电影业与所有核心元素和范畴相互滋养,获得清醒、科学的认知,实现其助力发展的功能格外重要。电影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高智能、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中颇具活力与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产业活动,即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及衍生品开发所关联的系列经济活动与市场化发展,体现了国家的介入与推动的政策导向。电影产业具有经济属性、文化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作为公共产品,其中贯注着注意力的导向性问题。激励创造、引导创新、描绘未来,能否或如何被召唤到更多的产业之学之思中来,显得尤为重要。

对产业发展的理解,和中国电影产业学的预设观点可能不无对立,解答中国电影产业学并不是“非正即误”的逻辑判断,或单一维度的意义诠释,而是一种自然生发的实践证明与有意识或下意识做出的价值选择与纠偏。中国电影产业的兴起和电影近二十年的产业建构,具有开创意义。电影产业发展与电影产业政策、市场的注意力问题的关系密切,产业与市场并不是独立于社会和文化发展之外的要素,它凭着介入21世纪中国的发展来预见并投射出新的电影市场经济等秩序。中国电影产业学也因此得以重新定义电影并具有从多层面进行认知与分析的“增殖”效应。这为近二十年产业化作为中国电影产业学研究的切入点,扩展了深入研讨和认识电影改革发展成果与问题的空间。专门领域的电影政策、电影批评总是与产业化的发展相携而行,也和产业观念体系的深刻再认识密切结合在一起,成为形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力量。

那么,“中国电影产业学”的概念,概而言之意味着什么?我的思考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或命名,它是一种从电影产业研究出发的基础理论,具有现代理性视野下的多重属性。这里要牵涉到两个问题,其一是公共性,其中包含注意力导向性与纠偏问题。其二是学科性,它有一个历时探源与共时探理的问题。它对如何清晰地给出定义,进行有效论述,辨析“中国电影产业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考察其发生、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以及它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之间的紧密关系,努力回应更具体的电影工业、市场与产业研究对象和更具实践感的问题,表现出必要的现实的理论关切。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回答,产业化之后,我们的电影业态生态究竟是什么样的,也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和电影产业?其次是中国电影产业建立,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的可能?我们又将会失去和改变什么?再次,中国电影产业学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是会更主观设计,还是更开放?如何真正符合我们对电影的未来想象,助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强国?

4

作为一个新的命题,中国电影产业学在三重层面与它的原境相关,这种原境包括实、虚的两重性原境和作为第三重空间的一个场域。

一是一种从实际出发的历史境遇。电影产业改革以来,中国电影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政策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取得票房世界第二、银幕数量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三的成就,中国电影在事实上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研究最重要的对象之一。当电影进入市场化浪潮,在“眼球经济”的冲击下,一些电影创作者似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产业迷恋”“效益至上”的误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好电影相对少、电影创作多元化仍需提升等问题。因此,电影工业与市场,应结合具体的时代社会发展、国家政策介入、观众需求,以及对各种观念类型的形态、特征、形成、演变进行深度阐释,梳理并复现中国电影完整的产业面貌。

二是作为想象的一种路径。“有‘高原’缺‘高峰’”的困境之于电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未能真正把握创作的多维性,以及仍然存在对于市场效益至上的某种追求。理想的电影产业格局应是一种多元的创作与发展。电影文化与电影精神,意味着一方面在中国文化、美学中找寻更行之有效的阐释方法和途径,树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则增强对世界电影文化与美学哲思的新理解,坚持多样化的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建构世界视野中的中国电影的理论及合理的阐释范式。

三是作为关系的一个场域。如何合理运用技术助推产业融合升级的思考,让我们不能忽略技术对电影的深层影响和重构,特别是智能技术,包括引擎、算法、界面等,都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以往技术融合的局限,不仅创造着新的电影形式与叙事表现空间,而且提供了新的产业范式。电影产业被放在新的更加开放的环境下,涵盖了多个层次,包括市场、内部机制改革、艺术、个体创造和主流价值观,以及内外沟通对接,在培育产业生态的同时,融入技术对电影的影响及作用。

因此,在这种原境的三重空间中,需要电影理论方面的贯注与之呼应。在三重原境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中国电影宏大景观的理论体系和体现出中国电影改革二十年的纵深性,并构成以某种方式介入产业实践的学科命题。

5

那么,是将自身绑定于市场实利中,紧盯眼前的电影商业利益,还是重回传统的文化视阈与艺术传统中,寻求宏大观念的适应性与重合度,抑或是真正将目光放眼全球,做全球化进程中的电影产业变革和电影强国的重要一维?辩证看待和统筹把握市场注意力问题,建立纠偏和纠错机制,建构“电影产业之学” ,电影产业才能真正充满活力。首先是要树立电影产业的功能性整体意识,直面新问题,对涉及电影发展政策制定、工业体系建构、电影创作、发行放映、网络电影转向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合作等,展现历史担当。对支撑中国电影市场的活力、就业机会与产业增长所依靠的电影民企,更好地保驾护航。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语境中,要及时出台救援扶持的政策与办法,加大财税扶持与金融服务的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信心,稳定发展预期,巩固中国电影生态优势。其次,组织重点电影创作生产,强化电影创作的精品意识,以优秀作品涵育票房意义,克服市场与票房自身的局限性,走内涵质量转型之路。突破依然存在的“唯票房论”的狭隘诉求,电影人应竭力寻找产业中那些能够超越票房与简单经济计算的力量,给市场带来新的元素和活力,展现提升电影产业发展的公共价值。再次,建设中国电影产业话语伦理和精神内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对电影的热爱、人的关怀和长时间的拼搏,营构奉献于电影和观众的努力实践。此间无论是激励多样性的创作个体,抑或是营造公平的产业环境,鼓励企业参与竞争,都应强化其文化内核,并形成产业文化的价值特性。最后,要有电影产业发展的全球观,积极提升电影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中的文化传播力。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加入WTO,全球化竞争为我们增加了比较视野和新的驱动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对全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建立全球的新秩序与市场主体,以中国性为符码的电影企业,致力于电影“走出去” ,在全球竞争中遵守海外市场规则,在世界市场上面对国际资本的挑战。这些不仅是中国电影产业改革,也是中国电影业内人士,包括创作界、理论界都要直面并认真思考的课题,并需要迅速给出回应。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电影产业学的建立,提供了重新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并通过中国电影产业的战略发展道路的预置与想象,助力中国电影产业由大国向强国坚实奋进。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