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还原从收藏到诗书戏缘的多彩人生——读《张伯驹笔记》

发布日期:2022-01-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高一丁  浏览次数:
 

随着“文物热”“博物馆热”的兴起,张伯驹的故事被频频提起。诸如“一个人捐了半座故宫”的文章,借着自媒体传播的东风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出身名门,醉心文化,护救国宝不惜倾家荡产,最后全部捐出以求文化传续,这样的叙事其实并不能书写他的全貌,了解作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这一鲜活的人物,我们需要更深入的多角度呈现。而新近出版的靳飞著《张伯驹笔记》,就为我们认知张伯驹,提供了多元视角。

靳飞关于张伯驹的研究,已有二十余年。这样的积淀,在其编著的《张伯驹年谱》中可见一斑。相较于《张伯驹年谱》,此次同时出版的《张伯驹笔记》并未有那般厚重,但细细读来,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史料征引上的扎实广博,以及对于张伯驹其人其事的深入理解。这本笔记或许并不是一部面面俱到的大传,但面对如此复杂的人物,靳飞举重若轻,用五十一则笔记便串联起张伯驹前半生的精彩。而张伯驹身上,也反映着时代的巨变。怎样的时代塑造了张伯驹,使其成为“张伯驹”,笔记努力为读者还原了这个过程。

出身“中州第一家”,求学于天津新学书院,少时的张伯驹展现出的是新派贵公子的形象,并多方面崭露头角。而随着家道中落,张伯驹又担负起维持家业的责任,进入银行界。人生际遇的变化,使张伯驹的重心转向文化领域,收藏、填词和演剧,成为其生活主流。经历时代更迭,交游遍及各界,以其身份之多元、履历之丰富,仅仅用“收藏家”去定义他是不充分的。而面对这样多重身份间的共存与转化,今日我们要重新认识张伯驹,就必须把他放在相应的领域中,进行还原与考量。在过往的研究中,张伯驹的一些面向有所缺失,甚至是被忽视的。在该著作中,作者跳脱出固有的资料范围,从历史档案、往来邮电、时人日记中爬梳史料,为读者呈现出张伯驹或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以及其身份境遇对其收藏的具体影响,更引出了民国人物与近代经济史、银行史的互动。对于张伯驹这一身份的考量,以及审看近代史的角度,是该书十分亮眼的内容。

以剧家角度讲述张伯驹的故事,是作者颇为擅长的内容。而多种视角的兼具,更为读者增添了看待历史的全新角度。书中,关于张伯驹的票戏、与余叔岩的交往等,作者并没有过多展现,而是用了四节内容,透彻分析了围绕在张伯驹身边发生的历史过往,如国剧学会的成立、与余叔岩合著《近代剧韵》、与梅兰芳的关系等,以扎实严谨的论证、开阔独到的视角,呈现出这样的互动在历史上的发生及其对主人公人生的影响。

同样开辟新径的,还有书中对于张伯驹诗文的考证与笺注。尽管在天津新学书院接受的是新式教育,但张伯驹自幼便开始作诗,书中也有相应的记叙。而真正开始自我认可的诗词创作,始于张伯驹三十岁。诗词,成为张伯驹自述心境、体察人世的一种方式。对于认知张伯驹来说,他的诗词是无法避开的内容,却也是难度极大的部分。而对于同为词人的靳飞而言,却是得心应手,其对字句源流的考据以及作者心境的分析,都令人叹服,令读者得以一窥张伯驹不为人所道的内心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围绕在张伯驹身边的“边缘人”,在书中相关叙事里有了更清晰的面貌。这些人与张伯驹有着或近或远的关系,有些长期参与张伯驹的人生,有些可能只是某一事件的交往,作者都做了尽可能详备的考证,让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有了这些细致甚至琐碎的人物考据,能更准确地理解一个人丰满的人生。

该书中,既可读到关于张伯驹历史过往的人生经历,也是作者靳飞同张伯驹的一种对话。对于读者而言,在碎片化传播的当下,通过这样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可读性的著作认知张伯驹和他所历经的时代巨变,是十分难得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网站地图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