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一个抗战剧编剧的体会和困惑
发布日期:2015-09-22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由甲

    作为多年从事抗战剧的编剧,我深深感到不解和困惑。同时,我也深深被动摇和诱惑。回顾自己创作的某部抗战题材剧,刻意在某些故事桥段屈从制片方的要求,为了增强故事的娱乐性,违心地加入一些商业元素的“看点”。尽管力图不出格,但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真正的抗战故事永远属于那些已逝的人,真正的抗战历史承载着更多的是无名英雄。作为一名普通编剧的我,正是以尊重历史的态度,以虔诚的心意,向那些伟大的灵魂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电视剧《川军团血战到底》剧照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作品——电视剧《铁在烧》在浙江卫视和安徽卫视黄金档热播后,收视连连破1,稳居同时段卫视榜第二,网络播放量跻身前三。该剧讲述了三个身世不一、性格迥异、血气方刚的普通西北军士兵,在乱世年代里的命运沉浮与爱恨情仇。有媒体盛赞该剧:以缜密的线索将庞大的故事格局铺陈开来,以独特而又犀利的笔触道尽乱世年代的命运挣扎与多艰,用真诚、尊重历史的创作态度,塑造扎实的人物形象,精良用心地制作呈现了一部不雷人且动人的抗日正剧,赢得观众的热议和口碑。

  身为《铁在烧》的编剧,面对这样的成绩颇感振奋和欣慰。振奋什么?又欣慰什么?不仅仅是因为该剧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更重要的是验证了抗战剧不“雷人”且动人、传奇不离奇的故事,依然能博得观众的眼球。同时,也证明和坚定了自己一直坚守的理念,即以真实的历史为依据,塑造人物的真情实感,通过小人物大情怀传达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

  “怪圈”笼罩着抗战剧的创作和生产

  曾几何时,国产抗战剧乱花渐欲迷人眼,进入了暗黑的迷途邪路,创作理念一味追求娱乐效果和感官刺激,以游戏精神亵玩残酷的抗战历史,“英雄”犹如虚幻的“超人”,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寇的残酷搏杀成了一幕幕令人瞠目结舌的魔幻色彩的武侠传奇。但奇怪的是,这类“三观”俱毁的“抗战剧”竟大行其道,播出后获得很高的收视,受到制片方和播出方的青睐。

  由于虚高的收视率导致播出方热捧和采购大批雷剧,倒逼制作方热钱蜂拥而上,于是乎中华民族抗战这样一部沉甸甸的血泪史一时被没有底线的编导演们为了经济利益而随意践踏,虽然观众的骂声一直没有停止。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怪圈”,近年来一直笼罩着抗战剧的创作和生产。

  作为多年从事抗战剧创作的编剧,我深深感到不解和困惑。同时,我也深深被动摇和诱惑。回顾自己创作的某部抗战题材剧,刻意在某些故事桥段屈从制片方的要求,为了增强故事的娱乐性,违心地加入一些商业元素的“看点”。尽管力图不出格,但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对此我的体会是,国产抗战剧之所以出现“坏土壤”,不仅仅是审查机关、播出机构和制片方的责任,作为影视故事的来源——一剧之本的创作者,即编剧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对此类作品的出现,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是不是在这种不良风气下妥协屈从,丧失了一个创作者应该坚守的底线、责任和担当?

  一个国家苦难历史的记忆不能被无良的创作者亵渎,讴歌抗战英雄不是凭空杜撰,更不是打游戏升级过关。作为一名编剧,我自感有这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作为编剧的良知尚在,这类作品就不会跟风而出、肆意泛滥。我开始警醒从而渐渐清醒,更加坚定自己作为抗战剧的编剧必须坚守的创作理念,那就是尊重历史!在历史的照妖镜下,一切抗日雷剧的丑态陋容都将纤毫毕现,无地自容。

  历史远比任何虚构更精彩

  我认为,从真实发生的抗战历史故事中寻找和发现生于斯、长于斯的芸芸众生在面临民族危亡关头的生死抉择,这个历史远比任何虚构更精彩。我给自己定下两个叙事类型:第一,书写生时卑微、死时无名的平凡小人物的战争命运;第二,为没有勋章和墓碑的英雄们立传。正是在这种理念支撑下,我进行了一部关于川军出川历史抗战剧的创作。

  为了逼真还原和再现当年川军抗战的真实故事,我决定赴故事发生源——四川采风,参观建川博物馆,访谈当年抗日老兵,查阅各种文史资料和抗战士兵亲历记,甚至沿着当年川军北上陕西转道山西奔赴山东的行军和战斗的足迹做了切身体验。

  神奇的是,我一路采风一路构思,遥想在当年运兵的列车上,在残留的战壕里发生过怎样激动人心的故事,正是那些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获益匪浅,活生生的各种小人物士兵的形象犹如熟悉的老朋友一个个不期而遇跃入脑海,大到一场战役、小到一个川军停留过的地名,都做了实据考证。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时间,数易其稿,一部用纪实风格展现战争的惨烈、表现川军团敢死队员与日军展开殊死较量、具有悲壮史诗风格的电视剧剧本《川军团血战到底》诞生了。

  真实是最有力量的展现,借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在《川军团血战到底》的人物塑造上,编剧并非一味美化和拔高川军形象。剧中塑造的李德明、孙和、孟光德、骚鸡公等主要士兵形象,个个都有一身毛病。比如,孟光德最初是为了再挣10块大洋娶相好的寡妇进门,才重新参军出川抗战的,出发点很不崇高,但最后在藤县保卫战中,他英勇杀敌,战至最后一滴血。”坦率地说,我所塑造的川军士兵的形象是真实可信的。

  抗战历史承载着更多的无名英雄

  近年来,我连续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川军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从第一部《川军团血战到底》到后来热播的《血战到底之壮丁也是兵》,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和口碑。

  如今抗战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作品之间难免出现情节雷同的问题。《血战到底之壮丁也是兵》则在老题材上开掘出新的角度,我力图将视角放到几个名不见经传的“壮丁”身上,因为在中国所有抗战题材剧里,之前写壮丁的只有一个老电影《抓壮丁》,但它的视角是揭露国民党的丑陋和腐败。目前绝大多数的抗战剧都是写一个正规军部队或游击队,一个有建制或没建制的抗日武装。但壮丁抗日从未有人表现过。我觉得壮丁由民到兵、由兵到英雄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戏剧成长弧度的故事。一个人本来是田间地头的农民或商贾走卒,却在一夜之间变为一个军人,承担起保家卫国的使命,这比单纯的一支部队或一队士兵上战场更富有戏剧性。

  建立在真实历史基础上的戏剧性表现无疑是题材突破的关键点,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川军当年只有50万人的部队,初期上了前线大部分战死,后面的兵源从哪来?只有找壮丁。

  由于战况紧急,这些人只经过简单的集训就被拉上战场,跟正规士兵相比,他们对战场、对同伴死亡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8年抗战里,全国死亡的壮丁不下1400万人,全都是没有勋章和墓碑的英雄。支撑8年抗战,壮丁功不可没。这些人尽管生前和死后都无名,但他们却是真正的抗日洪流中的一滴水。战争意味着死亡,这支庞大的、介于民和兵之间的队伍,他们身上发生过哪些悲壮、感人、惨烈的抗战故事?我们目前只能从一些有限的图文资料中去窥探一二,当然也仅仅是一二。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有其他的东西去还原和再现,让更多的人去认知和感怀他们。电视剧这种大众艺术就是最好的表达方式,这也是我们抗战题材剧应该、必须要做的。这正是我开掘抗战题材和故事来创作《血战到底之壮丁也是兵》的初衷。

  一位观众曾评价说:《血战到底之壮丁也是兵》剧中人物丰满,还有充满传奇的情节,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心绪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时而热血激昂、时而感动莫名、时而无比愤慨,嬉笑怒骂,大呼过瘾。怀旧的色彩、浓烈的情感、真实的战场、生动的表演,川军团系列电视剧像一团滚烫的火焰点燃了人们心中对无名英雄的无限崇敬。那段岁月、那些情怀、那群人,是那么勇猛、那么炽热、那么独特、那么无怨无悔。

  真正的抗战故事永远属于那些已逝的人,真正的抗战历史承载着更多的是无名英雄。作为一名普通编剧的我,正是以尊重历史的态度,以虔诚的心意,向那些伟大的灵魂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电话:0519-8667998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