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出精品出人才,需要严格按照艺术规律办事
发布日期:2016-09-0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郭青剑

  参加某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画展的审稿,给其中一幅画提出的意见是构图太长了,要切掉一块儿才好,却被告知不能切,理由是这次规定这批画全一样,都是几米乘几米的,很大,最后要放到博物馆。“我认为这个规定是违背艺术规律的。构图要根据内容来确定,有的是长的,有的是方的,有的是竖的。这个规定全世界没有过。”

  接触到一些剧院的创作者,他们说在排一个“一带一路”题材的舞剧,要求2个月完成。实际上,一般来说一个舞剧创作排演要一年时间,最少也要6个月。“2个月没法办啊,这是很困难的。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出精品?”

  这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专题分组会议上发言时讲述的两个故事和发出的感叹。本次政协常委会围绕“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言议政,靳尚谊、叶少兰、叶小钢等政协常委、政协委员中的多位文艺名家在发言中,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尊重艺术规律的话题,引发与会人员的共鸣。

  靳尚谊表示,艺术要求思想性、艺术性的统一。光有艺术性、没有思想性,作品就没有力量;光有思想性、没有艺术性,作品就不感人,起不了精神引领的作用。要出精品,两者必须兼备。艺术的发展靠创新,难度也在创新,主要是形式的创新。形式创新的难度不是说我来个新招就行了,而是创新以后的统一。有一招创新,但是整个作品和这一个新招没有统一,就不行。比如前几年有一部大制作的京剧,导演吸收了西方的写实的东西,表现水战场景,舞台上就有大大小小的船,船是电动的,说过来,呜呜就过来了。但是整个唱腔还是原来的。主帅站在大船上,探子来报,却是在船下、在水里,这就乱了。

  “精品是有标准的,我相信古今中外是一样的。我们能说,历史上承认的那些经典的画,现在不行了吗?同时,艺术这个专业很残酷,一代人也就出几个重要的艺术家。不是只要学了,就人人都是大艺术家。要出精品,首先是所有作者要深入研究本专业,不仅要在专业上强,思想境界上也要强,要有很高的修养。而且组织创作的人要尊重艺术规律。我们要推出的作品,都应该是好的。要出精品,就要严格按照艺术规律办事。”靳尚谊说。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叶少兰也在关注京剧的问题,特别是京剧人才培养中尊重办学规律的问题。他认为,近年来,培养京剧人才的戏曲学校由于参考社会大专院校的体制与教学模式,甚至和国际接轨成为综合专科学校,严重影响了京剧高峰人才的涌现。“京剧艺术靠的是硬功夫。唱念做打集于一身,综合性强、技术性强,培养人才难度大、周期长、成材率低。因此,培养京剧人才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规划和方法。”

  叶少兰表示,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各流派艺术创始人、艺术大师们,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培养的一批京剧精英领军人才,都是按照传统科学的教学规律,专项严训、因材施教、口传心授、示范教学、手把手地教与练,通过京剧全科目基础教学,每个学生都是在保证实习、演出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戏校综合科目教育体制后,京剧学生学得少了,会得少了,练得少了,实习演出少了,名师少了,文化学习也少了,原因是戏曲学校加入了影视专业、动漫专业、戏文导演专业、音乐歌舞专业、曲艺专业等,特别是京剧人才的基础教育阶段不是把教学重点放在扎实地练好唱念做打各项基本功和请名师教会并实习优秀的传统剧目上,而是把重心放在开发、创作、排演创新剧目上。“学生没有传统戏的扎实基础,又何来创作和表演的艺术手段呢?这样就偏离了京剧人才培养的方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音协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钢提出,纵观全国文艺创作,国家资金支持力度很大,但文化泡沫多、实质硬货少。在音乐领域,一些曲高和寡的高精尖艺术门类需要扶持,却因为不是主管部门抓的,体现不了“政绩”,无法进入国家的重点扶持范围。比如交响乐,尽管这门艺术代表了一个国家音乐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但获得的重视还不够。出现这些现象尽管有历史原因,但也和某些部门急于出“政绩”,在尊重规律、用好人才方面做得不到位有关。

  近几个月,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调研组围绕“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先后赴7个省市进行了调研。全国政协委员刘敬民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代表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言,根据调研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时,也特别强调了“尊重规律”。希望各地尊重规律,为促进文艺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文艺创作不能急功近利,要给艺术家以‘休渔期’。”还建议各地按照艺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完善保障机制,因地制宜、因艺制宜,比如适合一对一、师带徒口传心授的艺术门类,就不要用上大课的培养模式。“从点滴做起,深耕厚植,尊重艺术、尊重人才、尊重规律,培育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精品与‘高峰’水到渠成。 ”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电话:0519-8667998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