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历史建筑应该要“活在当下”
发布日期:2016-11-0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周楠

  时光拉回到68年前。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赶在平津战役前,绘制出《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解放军,北平古迹终免受炮击。之后,他为保护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发出的声声呼号,至今叩击人心。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对历史建筑的认识,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上海,目前公布了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共1051处,涵盖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产业建筑、市政建筑等。也就是说,我们不经意走过路过,甚至工作居住的建筑,都有可能正是受保护的历史建筑。

  在1031日世界城市日之际,有这样一个问题也许值得深思:面对这么多历史建筑,我们是否在以一种正确的方式与它们共处?

  历史建筑需“生命活力”

  半个世纪过去,曾经设计超前的曹杨新村“老”了。这个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曾是劳模先进居住的样板房,如今早已斑驳。一层楼面3个单元,厨房合用,经改造后的卫生间也仅能容纳一个抽水马桶。狭窄的过道里堆满杂物,楼上人走路的声音清晰可闻……不久前,曹杨新村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专家认为:“曹杨新村,是上世纪50年代产业的发展使工人聚集而出现的居住建筑群落,能反映当时的产业和社会变迁。”

  其实,在上海,不少居住类的历史建筑都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建筑年代久远而使居住功能减弱,原住民逐渐搬离,大量外来人员迁入,建筑承载量远超当年。倘若修缮,不仅财力投入大,大量的人口也难以有效疏解。

  对此,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秘书长曾浙一告诉记者,在欧洲一些国家,政府采取对历史建筑5年一小修、20年一大修的办法,在修缮期间,将居住者临时疏导出去并进行评估,对于破坏房屋结构或分租房屋的住户,将不得再进入居住,只有符合条件的优质住户才能回搬,以此疏解人口。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任何一个城市,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都不可能由政府包下来。适时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做裁判员,制定保护建筑的相关条约,对购房或居住者在合同中明确提出保护要求,这样的做法已在欧美有所施行。只有充分保持历史建筑的生命力,它们才能活在当下,而非历史之中。

  留有独特的“文化个性”

  如今的上海,还有多少乡愁可以追忆并与世界分享?历史建筑,往往就是保留文化个性、寄托乡愁的极好载体。1991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对优秀历史建筑的批准公布、保护修缮、使用管理等作出严格规定。这些优秀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黄浦、徐汇、长宁、静安、虹口等中心城区,建筑风格包含西方古典、早期现代和中西合璧式等。它们或是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或反映了上海地域建筑的历史文化特点等。其中,上海独有的各类石库门建筑最为引人注目。

  20151月,阮仪三教授等19位专家学者曾共同参与倡议“上海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们认为,上海石库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产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特殊属性,加强保护迫在眉睫。阮仪三提出,石库门里弄发源于开埠后的上海,塑造了上海特有的城市个性和市民生活形态。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民居建筑具有唯一性,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

  根据最新统计,上海现存较为完整的石库门风貌街坊260个,有石库门里弄1900余处,居住建筑单元五万幢,其中60%为旧城改造范围内的旧式里弄,已处在濒危状态。好在,目前上海石库门保护逐步得到各方重视。2004年,上海市政府批准12个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已有173片石库门风貌街坊得到法定保护;2009年,上海石库门里弄居住习俗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上海石库门里弄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石库门的保护和开发,目前已有三种模式:新天地模式,把居民动迁走后,对地块进行商业开发,让历史建筑发挥商业作用;田子坊模式,用创意产业带动特色里弄;步高里模式,即原生态保护,修缮如旧。曾浙一认为,每种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新天地成功地开阔了人们的视角,但应尽可能多地保留各类石库门形式;田子坊靠居民自发推动,但商住共存的关系及业态布局需更合理;步高里虽建筑密度低,但单元住户众多,造成建筑超龄、超载、超户使用,若通过合理疏解人口则对保护更为有利。但不管采用哪种模式,留下石库门独特的“文化个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留住了“乡愁”。

  呵护城市的“记忆空间”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曾在参观巴黎的老建筑时,对一个细节特别感动。那就是巴黎政府给居住在老建筑里的低收入租户发一套讲解员的服装和讲解设备,每遇对公众开放的日子,他们就穿上讲解员的衣服给游客讲解。伍江曾问他们:“你们怎么对细节这么清楚?”他们回答:“因为我们就住在这里啊。”

  在巴黎,政府将需要为低收入者建造福利保障房的钱投入到老建筑中去。用这笔资金回购老建筑后,对原有房屋进行修理,再将之按照福利保障最低标准分隔,再以免费或极低的价格租给低收入者居住。租住在这里的低收入者,也必须按照合同,每年承担一定天数的对公众开放的义务。正是这种开放与共享,让巴黎的老建筑不再冷冰冰将人拒之门外,而是始终保持着有温度的人情味。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万勇认为:“对于历史建筑,外在的美容易被领略,而内在的美,比如室内设计、装饰、陈设,往往因居民居住或机构办公等的私密性,很难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历史建筑所承载的那些记忆,包括曾经在此发生过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还有很多不被人所知。”

  万勇以海关大楼为例。“它是外滩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已经是原址重建的第三代海关大楼了。可有多少普通百姓真正进入过海关大楼,看过里面的景象、了解其中的故事、知晓其前世今生呢?”

  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历史建筑,我们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方式将其记忆留存呢?“比如某些绿地,如果此前是旧式里弄,在景观设计和绿地建设的时候,是否可以隐约保留一些里弄的肌理和元素?可不可以留下一块铭牌,将里弄平面描绘出来,把原来居住者的名字对应记载?有一天,当他走过这里时,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我曾经住过的地方!’”

  一座城市,不仅需要历史建筑而让人看到过往,更需要留存记忆而连接、延续未来。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电话:0519-8667998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