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就要像农民种庄稼一样种文化
发布日期:2016-11-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培国

  《人民日报》近日报道,巴林右旗文化馆馆长布仁这个夏天很忙,擅长器乐的他巡回在16个苏木乡镇的嘎查村文化活动室进行艺术辅导。布仁说:“我们要像种庄稼一样去种文化,让文化的种子在农牧民中生根发芽!”

  农民天生和庄稼为伍,可谓摸透了植物的脾气秉性,什么时候耕耘,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浇水,都一清二楚。正是因为精耕细作、全心侍弄,庄稼地才会捧出盛夏,结出金秋。相反,如果一个庄稼汉成了懒汉,对庄稼不管不问,也只会满地荒草或颗粒无收。此结果正应了那句农谚:“人坑地一时,地坑人一季!”

  农民丰收的喜悦往往源于用心的播撒,正是因为有了用心,才会在土地中刨出“金疙瘩”。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前各地的农村文化,虽然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的大力投入下,村级文化大院、文化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了不少,但总体来说却利用得不好,正因为农村没有文化带头人,没有精心播种的文化“庄稼汉”,这些文化基础设施也大多处于“书屋一把锁,广场两老翁”的闲置状态。这样的文化播撒,对于日益渴望文化滋养的农村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像种庄稼一样种文化”是一种思路启迪。“种文化”要有的放矢。对于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农村就是一片亟待播种的沃土,正像农民种庄稼先要施肥一样,大家要先拿出耐心、了解时宜、列出清单,看看农民到底需求是什么,什么时候种文化合适,村里什么人有文化特长等等,对于这些基本信息要了解得一清二楚。

  “种文化”还要精心细心。这就要求基层文化站所的专业人才,按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要求,像报道中提到的巴林右旗文化馆馆长布仁一样,常年巡回在村级文化活动室进行艺术辅导,通过精心帮扶,让农民逐渐和文化接触、和艺术搭界,从陌生到熟悉、从喜欢到热爱,让文化和艺术的种子在农牧民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一过程就需要耐心和细心,甚至要付出这一代人半辈子的努力,但相信只要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农村大舞台必将开出最鲜最美的花朵。

  “种文化”更要善于引导。应该说,近年来,对于多数的农村来说,文化阵地建设已经初步具备。但场所建好,就要利用起来。要像嘎查村,每隔一段时间组织农民进行一场文艺比赛。这种比赛从文化室到文化站再到文化馆,每个基层文化服务体系都被激活,在农牧民中形成了群众文化活动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在机制上,还形成纵向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文化节目比赛和展演机制,横向覆盖全部村级文化室的“种文化”模式。这一经验值得借鉴。可以说,正是这种长流水不断线的文化培养机制,让农民长期耳濡目染,在无形中激发了热情,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农村“种文化”任务艰巨,道阻且长,但只要能拿出农民种庄稼的劲头“种文化”,何愁农村文化不兴?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电话:0519-8667998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