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由“双一流”看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
发布日期:2017-08-3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席卫权

  回望“985 211工程”及所代表的相关评价体系,艺术专业一直备受冷落,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科边缘化,在“大文大理”学科比较中处境尴尬。“双一流”方案拓宽了评价标准,凸显了学科,鼓励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让艺术学科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挑战与困难同在,各类型艺术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科建设面对问题依然严峻。

  2015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016年初,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奠定长远发展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双一流”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年度流行词,昭示“985 211工程大学已经成为历史”,中国高等教育将迎来一次重大转折,这涉及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牵动着国内百千计高校敏感的神经。对于艺术院校来说,这是一个机遇,回望“985 211工程”及所代表的相关评价体系,艺术专业一直备受冷落,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科边缘化,在“大文大理”学科比较中处境尴尬。“双一流”方案拓宽了评价标准,凸显了学科,鼓励动态竞争的管理机制,让艺术学科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挑战与困难同在,各类型艺术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学科建设面对问题依然严峻。

  “双一流”建设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主要衡量依据是绩效,绩效优者资源多,其本质在于“助强”,必然带来“削弱”。目前“双一流”方案实施应该在“试运行”阶段,部分具有针对性的基本管理模式和具体促进机制还不确定,初期阶段可预测的一些评价“指标体系”中,延续某些既有的如ESI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等“硬条件”思路在情理之中。可以认为在以论文发表数量、高被引论文数、权威成果占有率和专利数等为要素的一把尺子衡量下,艺术学科仍然会较为被动和“弱势”。另外,即便在现有艺术学科系统内部,面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也会分为三六九等,已有的基础和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目前专业院校、综合性专业院校学科优势突出;各地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相比,北京的院校优势明显,其次上海、南京、广州、杭州、重庆等中心城市的院校占优。我国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5 %以上,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其中数量众多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普遍存在优质师资偏少,学科影响力受限区位,教学设施、条件落后,办学模式趋同,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行政管理僵化等问题,那么双一流背景下,综合性大学中艺术专业的建设方向在哪里?

  和而不同、道器并举的文化之道

  建设艺术学科首先需要大胸怀、大视野。相对于人们通常关注的“双一流”主要指标,如果仅以“政绩”、“绩效”之心度之,那么艺术学科所属及其专业布局确实受限。笔者就曾在与某高校领导私聊时遭遇“质询”,艺术学科到底能对“一流大学”提供何种现实支撑?从“一本”重点到“985 211工程”学校,再到“双一流”,是中国高校发展方向的变迁,是中国高校价值判断和机制改革的变迁,高等教育转型和完善会趋向大学之道中的“至善”,人文化成、培育英才,担当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真善美德的责任。由这样的原点看问题,艺术学科及教育的意义毋庸置疑。从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零点计划》报告中对艺术教育的推崇,到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中对艺术科目的重视,及至今天教育部门对国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多轮评估督导,都显示对艺术学科理解的深化,也表明教育视角下的“艺术”存在具有超功利性、独立性和必然性,非一般学科能够取代。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艺术学科是一件幸事,办好艺术学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内各高校争相创建艺术学科,造成艺术学科繁盛的表象和过剩的现实。或基于“创收”、或急于扩大规模、或点缀所谓文化色彩,各种“私心杂念”之下相当一批学科点建设流于粗率和简陋,正在面临重组和调整,也提示了艺术学科发展不能违背基本原则,应有系统谋划,应依循其自身规律。

  艺术学科虚实相生,包括以器物及视听形式存在的作品,和以历史、教育、评论为视角的学理建构,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等五个一级学科相辅相成,形成了道器并举的学科特质。但总体而言,艺术并不是以科研产出为优势,而更多的是在文化、艺术形态、情感观念、精神领域层面发挥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却能量巨大,艺术的统整思维、情感属性与“科学理性”形成互补,是创造力形成的可靠基础,是涵养人文的重要途径,是完善人格、升华境界、启迪理想的良方。世界上许多著名学府都将艺术课程纳入到学院教育体系,作为学院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历史并不悠久,现阶段尚需养成以人文主义、艺术气质、创新精神等为代表的学院精神,而这些是文艺复兴以来共识性的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文艺工作的系列讲话中,从民族复兴和历史发展的高度肯定了文学艺术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当前艺术工作已成为构建文化自信、国家战略的关键事项,文以载道,艺术学科必将在未来高等教育中承载更重要的意义。

  定位与区位,没有“关照”难有特色

  整体的艺术学研究涉及文化、教育,乃至国家“软实力”、创新驱动等诸多层面,也包括政府规划、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等,这是各类型艺术学科建设和规划的基础与选项。具体到个体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建设既要有前瞻和视野的广度,又要脚踏实地。学科的本分基于学术和教学,“一流学科”建设所涉的方方面面不能脱离所在的区位和条件。“双一流”战略为中国高校提供了一个逻辑上的公平机会,但参与“一流”竞争对现在的重点大学、专业学院和一般综合性大学形成的压力不同是显见的。那种没有比较,不论身在何方,不顾自设积累和综合素质,轻易表态几年或较短周期内达成“一流”目标的做法并不严肃。

  (一)定位结合区位

  地方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建设的定位要清晰,“一流”的突破口在哪里?自省很关键,贪大求全不如术业专攻。目前国内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科往往是实践和理论兼顾,完成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和校园文化促进等任务,常存在目标含混、理念模糊,“边走边看”的状态,造成同类院校间同质化严重,低层次重复的现象。

  艺术学科建设可以有单一学术型(理论研究为主导)、学术为主兼顾实践型和实践为主兼顾学术型三类,侧重不同,定位自然有区别。综合性大学办艺术学科要在与专业院校的比较中认清自身方位,正视不足,找准方向。一般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拥有较好的人文社科研究氛围,较为全面的文理学科互补优势,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与专业院校比可谓互有优长。如结合自身师资特点,团队协作为基础,选准一级学科门类下的某些特定内容开展系统研究,有分量的成果产出是可能的。同理,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实践创作方面也可以形成特色,题材、主题、媒材的选择,加上与地域文化、景观、历史等方面的结合,也完全可以打造实践创作的品牌强项。以支持实践创作为主的国家艺术基金申报近年来被广泛关注,其中许多打出地方特色的有关民间美术、戏曲、书法,以及重大历史题材等项目获批即是有力佐证。另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从区位角度加以思考,没有扎根一方、服务一方接地气的心态,忽视地域的支撑和限定,悬浮空中谈“国际化”容易迷失方位,丧失学科教育中某些基本的针对性。“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是此理。简言之,艺术学科建设应强调定位的明细、专业方向的侧重,及与区位结合的有机性。

  (二)大师与“大楼”,艺术学科的门面很重要

  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包含软、硬件方面四个维度。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环境与设施、一流的学科成效(培养质量、科研成果、社会声誉)、一流的学科专业架构(组织与管理)。这当中师资和环境设施是硬件基础,师资重要性不必多言,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如今已成为公众话语。然而,时代转型带来经济基础、文化理念及审美内涵的变迁,互为影响,肯定“大师”时,也要明白“大楼”的意义已非从前可比。就当今的高校面貌来做考察,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该学校居于何方、定位何种规格、处于何种状态,那么它的“大楼”气象就应有某种对应。

  艺术学科更是如此,且不说美术馆、音乐厅、演播厅、多功能综合教室、材料车间、实验实训基地等必要教学空间和设备,包括教学场馆及科研场所的外观、内部环境、功能区分隔等都须要有规划和设计,要讲究统一风格、艺术品位、体用结合,及时代风貌等功能和视觉要素。这是艺术学科的门面,也是学科建设中内涵形成的组成部分。笔者曾参观走访过许多地方院校中的艺术教育场域,多数院系相应的教学环境缺乏艺术氛围,一些单位教学设施的陈旧、空间的拥塞、布局的凌乱,以及管理的粗率、环境的破败令人瞠目。教学环境对普通人的影响属于潜移默化,对艺术专业的师生而言则不仅限于此,还包括必要的尊重和尊严,如此不堪的条件只能带来不专业、不认真、不艺术的感觉,必然与“一流”学科无关。

  (三)缺少“关照”的艺术学科评价与管理

  与专业院校不同,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科受制于“二级学院”的管理机制,评价考核、人事编制、经费使用等方面必须依照“常规”,而艺术学科的特殊性又与文理工科的“常规”相左,因而学科发展中难免有“戴着枷锁跳舞”的感觉。

  目前通行的普通高校评价考核体系主要是应对“大文大理”的学科构建,欠缺对艺术学科各专业的分类体察,没有从学科特殊性角度细化评价,而是强迫艺术学科去适应“大一统”的文理工科标准,异化了艺术学科的某些固有属性。典型的例证就是艺术学科的作品展演常被忽视、轻视或歧视,很难被对应认定为高规格的“科研”成果;业界普遍关注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在大多数院校中至今不能被视为“国家级”,更不能等同于国家社科项目。另外,相当数量的综合性大学在教学绩效考核方面,艺术学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课时要乘上零点几的系数后“打折”计算,不能等同于文科的理论课,亦不能等同于理工科的实验课。还有在人事制度方面,一般综合性大学的师资引进遵循“高学历、高职称”门槛,但这会卡住舞蹈、动漫、戏剧等专业所急需的实践型“好苗子”,这样就无法更好地配置艺理兼顾的师资团队,也不利于艺术教学的生动展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化解这些矛盾固然有一定困难,但笔者依然认为首先还是“态度”倾向。面对“两难”问题时,管理者常会提及教育政策方面的制约,这是事实,不过并不全面。教育政策是系统性的框架,导向宏观、兼涉具体,运行过程中显示着政策执行者、行政管理者对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思考和判断。这期间有必须秉持的原则,有左右边界的“余量”,还有可供变通的方式和手段。“双一流”的建设,需要跟进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自主治校能力,要求学校能够建立起科学、完善、合理的内部治理机制。如果以前瞻的思维深切理解艺术学科的价值,注重艺术学科的内在规律,体察当前艺术学科建设的难题,那么破解困局的方法总是有的。

  综上所述,艺术学科在综合性大学中发展需要得到特别“关照”,人才储备的“绿色通道”、“大楼”建设的大手笔投入、搭建提升艺术文化氛围的平台、考评体系的“以人为本”、对艺术学科成果的包容以及对艺术学科及教育成效预期的耐心等都须切实考量。当前,地方综合性大学中艺术学科建设需要担当和大智慧,学校层面的大力扶持和政策倾向是关键,应有争创“一流”的紧迫感,不敷衍、不观望,勇于开辟艺术学科“特区”、“专区”,抓住难得的建设机遇方能脱颖而出。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电话:0519-8667998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