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现实主义书写需摆脱惯性泥淖
发布日期:2018-08-17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

  从聚焦精准扶贫的《山盟》、书写老龄化困境的《天黑得很慢》,到直面反腐题材的《重新生活》、借助社会案件思索人性的《双眼台风》……今年上海书展期间,多部围绕社会热点话题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新作集中亮相,多场新书阅读活动上的讨论思考,引出了业内和读者关心的话题——小说如何“再现”现实?什么样的现实主义书写能够焕发长久的艺术魅力?

  有评论家观察到,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读者对于小说的诉求,不再仅仅是“事实复刻”或“热点回放”就够了,而是需要从作品中读出摆脱惯性认知的内容。“一些现实主义作品现实感缺失,其原因在于,现实主义本应是一种有效的观察方式和书写方式,但某些写作者却陷入惯性泥淖,致使其观察和书写运转失灵。”在评论家季亚娅看来,这不是我们需要的“现实主义”,现实的丰富庞杂,需要在文学那里找到相应的呈现,而不是惯性的旧表达。

  恰如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谈论小说时说,“写作是提问的艺术”,现实题材文学的生命力往往就在于对新人新事物新现象迅速且精准的回应。在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现实感不是来自惯性书写,恰恰相反,它来自精准叙事和非脸谱化的呈现。

  多部当代乡土题材小说引人注目

  本次书展上,涌现了一批过去不常见的当代乡土题材小说,引人注目。

  写扶贫,如何避免仅仅堆积苦难细节?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山盟》的作者李明春的心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小说结合几个家庭的命运,探讨了精准扶贫、教育扶贫等问题。小说挖掘出现实洪流里的人性光辉,以诙谐幽默的现实笔触展现出精准扶贫丰富的现实画卷,以一个山村的小故事折射出时代的进程。

  在创作过程中,李明春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写出新意,避免掉入主题先行的概念化窠臼?李明春调动几十年的基层生活经验,将扶贫中的具体纠结和家族矛盾进行了真实呈现。比如,小说中的冬哥与凯子即便卑微,也都是有尊严的,他们宁愿承受物质贫乏的痛苦,也不愿接受社会歧视带来的精神伤害。李明春通过《山盟》表达了自己对扶贫的理解——扶贫不仅要让贫困户在物质上脱贫,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精神上也“脱贫”。

  “从这个意义来说,小说不止提供了精准扶贫的典型事例,还透过这一事例,揭示了乡村社会真实的现状,既增强了作品主题的可信度,也让人们理解到扶贫的难度和复杂性。”评论家贺绍俊说,从《山盟》来看,李明春扎根于基层,努力向下沉潜,作品饱含“土地的湿度”和“民间的温度”;但他在向下的同时仍不失仰望星空的眼光,具有清醒明确的价值追求。

  上海作家彭瑞高的长篇小说《昨夜布谷》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穿透力。作品以某乡镇大院为背景,展现了众多性格鲜明、在改革大潮中浮沉的人物的命运,通过乡镇这一充满活力和张力的舞台,映照了改革开放40年历程。而陈仓的新长篇小说《后土寺》,同样讲述了从农村到城市,从故乡到他乡的转换中,那些道不尽的人生悲欢。在评论界看来,这些接地气的乡土题材作品,摆脱了对现实照搬照抄的概念化的“惯性书写”,尽力挖掘反映当今乡镇复杂而丰富的内在变化历程。

  脸谱化是懒惰和平庸的表现,文学要有能力描画世相人心的褶皱

  一些知名作家的现实题材新作再次在本次书展上成为读者关注的热点。

  继《烈日灼心》后,作家须一瓜新作《双眼台风》再次取材社会案件,追问生活和人生困境。小说中,执着追求公平正义、眼里容不下一点沙子的“执拗”警察形象傅里安,令人印象深刻。“人心就跟小昆虫一样,都有趋光性。不要忽略我们心目中的恶,也不要低估我们心中的善。”在须一瓜看来,文学是世相人心的工笔画,它至少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以相对深刻和全面的知觉去触摸人生的凹凸裂隙,感受生命蒸腾的丰沛世界,而不是一味脸谱化地再现“善恶”或“好坏”。

  有评论家直言,脸谱化是作者懒惰和平庸的表现。“生活中哪有什么脸谱化的人物?小说人物尤其需要各自的边界感,需要强烈的个性特质,人物一定是多层次、多色调的。如果都脸谱化,那怎么还有寄托独特灵魂的空间,又怎么呈现鲜活复杂的人性,怎么展开具有象征意味的生命?”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张平的新长篇《重新生活》容纳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现象,但没有流于对正派或反派的单一塑造。21年前,作家张平以《抉择》一书开启了反腐题材写作,该作品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更是掀起观影热潮。此后,张平在反腐题材领域深耕,陆续推出《十面埋伏》《国家干部》,到了《重新生活》,小说没有采用以往正面人物与腐败分子直接交锋的叙事结构,而是将普通人命运与反腐关联在一起,通过描写普通人的遭遇,折射出纷繁的社会现实。“过于脸谱化就失去了真实性,那样的作品就等于没了灵魂。”

  文艺评论家潘凯雄说,作家要有能力为后面文学化的施展埋下符合逻辑的伏笔。他以本次书展上亮相的周大新《天黑得很慢》为例说,这部作品用仿纪实性文体展开叙述,小说描述了以养老为主题的纳凉聚会,当老人们面临养老机构或长寿保健药公司的“追逐”时,小说笔触仿若展开老年社会生态的一幅微缩景观与逼真写照。“小说集中凸显了关心老人、关注老龄化社会这个大主题。这不仅是中国,也是当下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小说家把人物的复杂性写到位了,就会触及人性中共通的喜悦与忧伤。”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电话:0519-8667998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