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武侠片不缺情怀,缺格局
发布日期:2018-10-15  来源:光明网 作者:姚天

  1928年,《火烧红莲寺》开创了中国武侠片的先河。此后,武侠片佳作个个都成了人们口中的“现象级”作品。60年代中后期,在张彻和胡金铨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时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龙合作拍摄的武侠片也延续着辉煌。80年代曾因《少林寺》的热播,内地刮起了武侠热潮。2000年,《卧虎藏龙》票房高达2亿美元,并荣获奥斯卡多项大奖,中国武侠让世界观众眼前一亮。

  但反观当下,中国的武侠片似乎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瓶颈。这种瓶颈,不仅体现在票房市场的不红火上,而且体现在观众口碑下滑、口味越发挑剔上。前两年的《卧虎藏龙2》就曾被认为是“狗尾续貂”之作。2010年由吴宇森监制的武侠片《剑雨》,精致的画面,行云流水般的打斗动作,大牌明星云集,高质量的剧情,这些无比有利的条件,却仅招揽了4800万票房,与同期其它类型片票房相差不少。2014年《绣春刀》以其独特的视角,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朝廷阴谋权斗下的武侠世界,口碑爆棚,“意外”收获9000多万票房。《绣春刀》也因此被视作“新派武侠片”,成为当下式微武侠的希望。可在《绣春刀2》上映之后,票房却意外折戟。2016年底上映《三少爷的剑》更是票房惨淡,导演尔冬升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今后不愿再拍这样的武侠片,为武侠片市场增添了一股悲凉之感。

  武侠片不缺情怀,缺格局

  电影《绣春刀》海报

  笔者认为,当下武侠片,绝非英雄迟暮。武侠片遇冷,缺少的不是情怀,而是格局。传统武侠片构建起的世界,不过四种元素,“兵器”“英雄美人”“阴谋”“盖世武功”,弱化了人物本身的特点。这四种主要元素的反复使用,使得观众陷入一种审美疲劳之中。当下武侠片的困境,并非是情怀玩得不好,也并非演员阵容不够强,更不是武侠故事IP吸引力不够大,而是格局太小。

  大部分作品缺乏“电影宇宙观”。在商业电影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好的作品往往要通过制作续集来延续热度。就像漫威宇宙一样,拥有众多分支故事,最后合流,展现出强大的逻辑性,还有广阔的格局。中国武侠片仍在“单兵作战”,迷信IP,比如《三少爷的剑》,出自古龙的小说,早前已经被多次拍摄成影视作品,因此再拍该题材,“老瓶装新酒”则情怀大于内容。新时代的观众,很难为导演个人的武侠情怀买单,观众需要的是一个新鲜的故事。

  迷信IP效应,单一主角光环过强,大道理讲太多,但新鲜感明显不够。中国武侠片,守旧思想比较浓重,总爱深挖一个IP直到枯竭,比如黄飞鸿系列,霍元甲系列,叶问系列等等,哪个IP效果好,就往下深挖。这些故事不管如何发展,观众都深知“主角一根毫毛都不会掉”,逐渐失去了观影兴趣和剧情期待。古龙先生小说《陆小凤传奇》之所以经典,是因为每个配角都是一个单独的、有很具吸引力的符号,比如“西门吹雪”“叶孤城”“花满楼”等等。《水浒传》之所以风靡至今,也是因为其中的每个角色故事,单独拿出来都是金字招牌。

  电影制作先于格局思考,走一步看一步,没有超前的规划。《绣春刀》系列因第一部票房表现称奇,因此紧锣密鼓开始制作《绣春刀2:修罗战场》,但是第二部的票房、口碑并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第一部故事写得太满,没有留好余地,或许原本就没有拍第二部的打算。《绣春刀》中的三兄弟组合,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个性,深受观众欢迎,本适合继续分别深挖故事,才是良性发展。但第一部内容中“大哥”“三弟”已死,致使好故事无法继续深挖,第二部只得转头去拍前传,相当于推倒重来,也是口碑变差的一个原因。包括徐克导演的电影《狄仁杰》系列,也是第一部成功之后,大受欢迎的重要配角已死,下一部只得借前传之名“还魂”,这样缺乏超前的谋划,口碑就容易不被认可。

  武侠电影的未来,需要去思考怎样构建自己的“武侠宇宙”,而不仅仅是在片子的小格调、小情怀、小细节上下功夫。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电话:0519-8667998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