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新时代越剧发展重在“推新”
发布日期:2019-02-19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沈勇

从1906年到2018年,越剧从全部由男人扮演到“双重复合”——全部由女子扮演与男女合演两种形态;从最鼎盛时期的全国178个国有剧团到如今的33个国有剧团(其中7个是企业管理);从全国的“第二大剧种”到如今的“第五大剧种”(当下越剧不管是剧团数量还是流播范围抑或是影响力均弱于京剧、评剧、豫剧与黄梅戏);从覆盖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到如今困守浙、沪、闽、苏四地……这就是在清末起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的现状。

在新的百年,在新的时代,如何让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表征的戏曲百花园中“最时尚”“最具革新精神”“最能体现创造性转化”“最有可能实现戏曲现代化”的剧种——越剧再现辉煌、再创新高?个人以为,当前越剧的发展重在“推新”。

首先,要推“新人新作”,运用“新手段”,培育“新观众”。以浙江为例,近些年来浙江省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培养演员的“新松计划”已经坚持了13年,“中青年编剧扶持计划”也已经实施了5年。应该说浙江的表演人才是不缺的,中青年编剧也写出了不少的剧本,当下最缺的是“平台”。对于演员,要坚持“两个台”一起建:一个是年富力强最具创造力的中年演员的“舞台”。这个舞台要以精品剧作的创作,剧团风格的打造与剧本本体的稳定与发展为主。另一个是“网络平台”。大量20岁左右的青年演员,他们上舞台的机会较少,那就要运用新媒介,用“互联网+”的方式打造网络上的“平台”,运用“抖音”“直播”“众筹”等方式把新演员与戏曲推出去,充分发挥他们青春靓丽、富有朝气的特点,在打造“新偶像”的同时积聚“粉丝”、宣传剧团、扩展流量,把线上联动与线下互动融合起来,为戏曲培育新的观众。对于编剧,剧本写完了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只有真正上演了,经过导演、演员、观众的检验才算完成。倘若每两年做一个青年戏曲展演,通过政府的资金扶持,让中青年编剧的剧本由青年导演及年轻的主创来完成,并明确由剧团里没有演过大戏的青年演员来担纲主演,打造一个综合的青年戏曲人才培育平台,我想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其次,要适应“新时代”,拓展“新路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越剧适应新时代的不二法门。这该如何推进呢?一方面,要坚持精细化发展原则,即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剧团特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越剧团,推进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形成多元发展、多向度表达的格局,为越剧在新时代的发展寻找各种可能。另一方面,要发挥“双重复合戏曲”表演形态的特点,坚持女子越剧与男女合演两条腿走路的原则。把女子越剧品格、越剧本体品质进一步稳固与发展,把越剧“柔美抒情”“淡雅典丽”“委婉缠绵”“细腻精巧”的艺术风格推向极致化,打响“都市文人越剧”品牌。发挥男女合演在表现现实题材与现代生活中的长处,强化越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互动,强化当下表达与时代发声。在“新越剧男性形象”“新现代戏创作”“越剧男调新腔”上下功夫,另辟蹊径,在题材、表演、唱腔等方面与女子越剧拉开距离,发挥自身所长,把创排以现实题材为主的现代戏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

最后,要树立“大越剧”的概念,催发越剧“新的高潮”。从二十世纪40年代越剧“四闯上海滩”,学习话剧与昆剧,初步形成“十大流派”,基本确立女子越剧的品格,上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戏《祥林嫂》;到二十世纪60年代越剧在全国“全面开花”,辐射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形成越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称为“新越剧时期”,其中心在上海。第二次高潮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其影响力一直扩展到今天。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以杨小青、郭小男、茅威涛、蓝玲、周正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导演、演员、舞美人员通过《西厢记》《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新梁祝》等剧目,奠定并强化了“现代越剧”的剧种风格,形成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有机融合的“诗化”“时尚化”“深刻化”“个性化”“都市文人戏曲”等美学追求和新的时代风貌,并扩展和影响全国,其影响力至今未消散。这可以称为“现代越剧时期”,其中心在浙江。到今天,尽管茅威涛一直孜孜以求不停探索当代越剧的创新与发展可能,排演了《寒情》《新梁祝》《江南好人》《二泉映月》《孔乙己》《寇流兰与杜丽娘》等等大量的实验性、探索性极强的剧目,为越剧的发展探索出众多的可能性,但第三次“当代越剧”高潮并没有形成。不过,这可能正积蕴能量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出发期,整合沪、苏、闽、浙四地各具城市特色与表演风格的越剧,在“大越剧”的理念下以“应该”表现什么为重心,以“善于”表现为基础,以时代的“需求”为动力,以艺术本体合规律性的发展变化“可能性”为参照,在三者的合力中进行优化选择催发新的高潮。

越剧的繁荣发展所指向的前景,必然是年轻的、是“新”的。此年轻,与戏曲所处新的社会环境、所适应新的创制模式紧密相关。新时代越剧的发展重在“推新”,就是这个道理。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常州市大数据管理中心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电话:0519-8667998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