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南京照相馆》:解码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
发布日期:2025-09-05

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以来,热度不断攀升,好评如潮。目前以超26.5亿元的票房领跑暑期档,点燃了观影热情。这部现象级社会影响的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围绕“日军罪证照片”展开,聚焦南京城“吉祥照相馆”几位普通百姓的命运转变,展现了中国人民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在吉祥照相馆的暗房红光下,显影的不仅是日军的暴行铁证,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

走出影院,看着万家灯火,我忽然意识到,这便是《南京照相馆》给予我的最大“彩蛋”。或许,很多人还不是《南京照相馆》的观众,但我们每位国人,一定是南京大屠杀88年后的幸存者,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幸存者!片尾,有这样一行字幕“铭记历史,吾辈自强”。这或许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一、位卑未敢忘忧国

影片中,吉祥照相馆7人团只活下来2人,其中之一便是常州籍演员高叶扮演的女主角林毓秀。另一位幸存者则是襁褓中的小男娃,老金的幼子。很多观众认为这是指代“金陵”,有了妇女与儿童,便有了希望与未来。导演申奥及主创团队则在路演时坦言:“如果是现实中,这7个人大概率团灭,但这样拍的话影片就太沉重了。”因为,苦难与杀戮不是拍摄该片的目的,展现中国人的勇气与希望才是。《南京照相馆》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将林毓秀等老百姓置于历史洪流中,聚焦“平民如何发现比生命更重要的使命”,让每个小人物都成为了缺一不可的“大英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初登场时,林毓秀对镜梳妆学日语,相信王翻译的许诺与日本人的伪善;警察的相救与牺牲,婴儿的啼哭与枉死,逐渐令她觉醒。颤动的睫毛、带血的嘴角、抽搐的脸颊、无声的哭泣……无需台词,就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日军的惨无人道。林毓秀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她有过侥幸、有过幻想、有过犹豫,也曾因恐惧而颤抖,因暴行而失声,这份真实展现了普通百姓的不屈意志,也让观众掀起内心的惊涛骇浪。

艺术源于生活。抗战期间,涌现了无数类似林毓秀、老金、宋警察、邮差阿泰这样的英雄儿女,挽救民族于危亡。歌曲《赤伶》便是以戏子裴晏之在抗战时期忠贞不屈、为国捐躯作为创作主题,借歌曲歌颂了“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的家国情怀。影片中的老金和阿泰也都有原型。1938年,年仅15岁的罗瑾‌作为南京华东照相馆的学徒,冒死保存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证照片。1946年,该相册由另一名青年吴旋提交给南京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成为指控主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直接揭露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

南京大屠杀的实际死难者多达30万人及以上。面对全身武装的日军,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没有任何反抗能力,但即便赴死,也要为中华民族奉献最后一份力量。这些死难者守望相助的朴素情感、礼义仁智信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

二、城门城门几丈高

片中,用于洗照片计时的南京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骑花马,带把刀……”令人印象深刻。编剧张珂介绍,这是两位南京籍演员——老金扮演者王骁和宋存义扮演者周游不约而同想到的。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甚至台湾的观众纷纷表示“我们那也有类似的童谣”。

这一小小的细节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另一个细节则是片中的方言。高叶说常州话,王骁、周游说南京话,王传君说上海话,王真儿说徐州话,刘昊然则说普通话。对此,申奥解释:“南京在当时是首都,是一个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城市……南京不只是南京人的南京,也是中国人的南京。”

片中有这样一场对手戏。王传君演的翻译王广海说:“我们连语言都不统一,怎么打?”林毓秀则回:“我从小学唱戏,唱的是穆桂英、梁红玉,我懂的,我做秦桧的老婆,是没有好下场的。”旧社会很多国人,特别是女性,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可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岳飞是英雄,秦桧是败类,梁红玉是抗金名将,穆桂英是杨家将里的人物,更是巾帼英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在这些通俗的、代代流传的戏文中,就在这些家喻户晓的朴素善恶观里。

有人称《南京照相馆》“是近年来最克制却最痛的电影”,剧情的背景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可电影并没有过多渲染女性的苦难和百姓的遭遇。主创团队表示:“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让观众看到,普通人,朴素的劳动人民,在战争背景之下所能绽放的人性微光,用照相馆的一点点光亮,去照亮整个南京城所有老百姓的内心,同时也点燃真相。” 

当老金用颤抖的手拉动照相馆的幕布,北平故宫的飞檐、西湖柳浪的春色、万里长城的雄姿、天津劝业场的市井烟火、上海城隍庙的雕梁画栋、武汉黄鹤楼的千年诗韵次第展开。所谓家国,正是由无数具体而微小的“家乡”组成。在这一刻,观众与剧中人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共振——“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正如申奥所言:“这些普通人用生命守护的,既是土地,更是世世代代生活其间的文化记忆,是山河地理,更是文明火种。”

三、我愿活成你的愿

《南京照相馆》热映之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于8月20日在《人民日报》撰文回望自己的人生历程。钟南山写道:“我出生在‘卢沟桥事变’的前一年。父母给我取名‘南山’,因我生在南京,南京有个钟山,爸爸说,干脆取名钟南山吧!他希望我像大山一样,经历过大风雨,还能够屹立在那儿,茁壮成长。听外婆讲,在我不到两岁的时候,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南京,把我家的房子炸塌了,我被埋在土里……我活过来了。我的命还挺大。”

原来,钟院士也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和幸存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千万万如钟南山般的中国人,带着长辈的祝福和民族的希望,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活了下来,又将星星之火薪火相传。更重要的是,他们秉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用双手为我们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成长为一代代的民族脊梁,守卫着这片土地和人民!

影片中的“吉祥照相馆”,被设置于今天的南京秦淮区贡院街。为什么选址贡院街?申奥说:“20世纪30年代的贡院街,只有几百米,很短,但它几乎囊括了南京人的一生。许多南京人在这条街上毕业、求职、结婚、生子。做完这些事后,总要来到照相馆,留下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片中,当伊藤拿出被替换掉的底片时,老金的旁白响起:相片中有和睦的一家四口、有意气风发的军人、有风华正茂的学子、有救死扶伤的护士、有时髦漂亮的姐妹花,也有满目憧憬的苏柳昌……那是日本侵略者口中“不重要的支那人的照片”,那是无数倒在日本军刀下的亡魂,那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那是一个个本应各自灿烂的人生!日军入侵后,他们化作了秦淮河的血水、雨花台的亡魂、1644医院的试验品、慰安所的残破身躯。侵略,毁了多少中国老百姓的幸福人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影片结尾处,有一幕是1937年满目疮痍的南京城与2025年热烈繁盛的南京城交相叠印。“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父母辈为之奋斗的明天,在子女辈的时代一一化作现实,这曾是歌曲《如愿》的创作内涵,更是我们如今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南京照相馆》的主创团队在南京路演时,申奥哽咽致谢:“今天在南京见到的一切,都是这座城市创造的奇迹。”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正是几代中国人民用双手创造的奇迹。

作者:  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张琛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电话:0519-8667998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