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突围”到“文旅破圈”:“苏超”的认知图式 |
发布日期:2025-09-05 来源:评协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自2025年5月启幕以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以足球为媒,聚焦热点话题、深化赛事影响、激活全域资源、促进城市认同,在短时间内掀起全国范围的关注与热议,成为现象级体育事件。原本是一场看似寻常的城市足球联赛,通过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组织模式,不经意间迅速转化为城市文旅“流量”,进而又转化为消费“增量”,成为城市营销和文化展示完美融合的平台,较好地凸显了其始于体育又超越体育本身的多维与跨界属性,建构了地方性、人民性、参与性的认知图式。一、政府主导与群众自治的双向互动“苏超”由江苏省体育局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主办,各设区市体育局、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和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承办,13个设区市共同参赛,构建了由省级顶层设计与市级在地执行相结合的赛事管理体系。无论是省级层面还是市级层面,都以赛事为纽带,承担赛制设计、赛事筹备、组织构架等职能,拓展了赛事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新路径。可以说,这一上下联动的组织模式构筑起规范性与自主性的生态链,既确保赛事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又建立跨区域协同发展联盟,有效实现了赛事资源的高效整合,全面提升赛事影响力与传播力。基于政府主导的多元政策协调,江苏省内各城市之间互动非常频繁。群众自发全程参与赛事,从秩序维护、氛围营造,到互动体验、艺术展演、话语宣传,形成“政府主导—群众自治”的协同治理新格局。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文体旅商”打破深层结构性行业壁垒,实现互利共赢、互融互通。截至2025年8月31日,“苏超”已完成10轮角逐,吸引现场观赛总人数149.3万余人,线上直播数据屡创新高。可见,球迷观赛的热情有增无减。尤为重要的是,赛事所催生的强烈情感背后,是群众集体归属感和地域文化符号认同感的体现。比赛过程中,群众既是参与者,又是体验者,更是“共同体”的一部分。有道是“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这一媒介话语看似戏谑,却成为“苏超”竞争语境中体育精神最生动的诠释。这一诠释超越了赛事胜负本身,成为球队、球员、球迷激发情感、传递情感、升华情感的内在驱动力,使整场联赛充溢着“对抗式团结”的娱乐精神和狂欢色彩。一言以蔽之,“苏超”作为群众体育赛事的典型代表,一种紧密的社会互动网络,它彰显了政治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而且对于“散装江苏”的独特舆论形象来说,“苏超”在竞争与喝彩中强化了城市共同体意识,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散装”是表象,“协同”才是王道的“形散神聚”的发展哲学。“苏超”13个设区市队徽 二、赛事模式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苏超”是江苏省13个设区市竞技表达的典范,其开创了“一城一主场”的全覆盖模式,打破了传统赛事资源集中化的格局,通过低门槛参与、低票价策略、开放的赛事文化共创通道,建立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机制,有效激发大众内生动力,激活地域文化认同,极大地提升了赛事影响力,让足球真正回归大众。从参与人员来看,每队上场的职业球员仅限3人,其余由事业单位职工、私企员工、个体工商户、学生等各行各业的市民构成,凸显了跨年龄、跨职业、跨阶层的特点,不仅使赛事成为草根球员的展示平台,亦构建起可投射的情感共同体。这场绿茵场上的“集体狂欢”既充满火药味又极具人情味,既拉近了赛事与大众的距离,又秉持“你行你上”的赛事理念。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模式一改以往“职业联赛”“精英专属”等先入为主的观念,使球员身份与观众身份平等互动,从而激发个体、社群的认同感与凝聚力,进而强化社会团结。在体育赛事与地方文化传播融合的语境下,各城市通过文化符号源源不断地为“苏超”注入新鲜活力,赋予“苏超”以文化灵魂,使其超越单纯的竞技层面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城市特质。具体言之,“苏超”把城市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集体记忆,由此唤醒分散在各地的受众对城市的记忆,进而赋予情感依托,提升江苏人的群体归属与身份认同。比如,从历史文化符号领域看,南京赛区、苏州赛区分别把六朝古都、千年园林深度嵌入本地实际,在强化地域的别样风貌和典型特色时进行融合式创新;徐州与宿迁则通过赛事话语“楚汉之争”,把历史典故与体育竞技相结合,让历史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场景。从非遗文化符号领域看,苏州队的缂丝工艺奖杯,把静态的展品转化为动态的赛事荣誉符号;兴化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解善彪凭借精湛的技艺创作剪纸作品助阵“扬泰德比”;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匠心打造的帆布包,以南通市花和球队队徽为设计元素,以千年技艺为家乡球队助威。从饮食文化符号领域看,把南京与无锡的“盐水鸭大战水蜜桃”、扬州与镇江的“早茶对决”、扬州与淮安的“淮扬菜德比”等“梗文化”融入赛事传播环节中,这种话语实践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巧妙地打造了具有地方标识度的饮食文化符号。饶有意味的是,江苏文联视频号还推出了母女俩分别用淮剧、锡剧表演《紫竹调·常盐情》,其以地方戏的形式声情并茂地唱出了“球场争锋芒,输赢皆坦荡,草根足球百姓扬,常盐情谊永绵长”的心态与格局。这种文化转译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形式,成为文化根脉、体育精神与自然生态的重要载体,激活了赛事灵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视角看,“苏超”是一场集体演绎的文化寻根之旅,只有真正立足本土文化,才能抵达精神原乡,走具有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发展的新道路。 左图:兴化非遗传承人解善彪以剪纸作品助阵“扬泰德比” 右图: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帆布包 左图:“苏超”南京队vs无锡队海报 右图:母女共同演绎地方戏《紫竹调·常盐情》 三、经济活力与城市魅力的共生增值江苏滨海拥江跨淮,13个设区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其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以不同城市为中心的文化品格和丰厚内涵。“苏超”聚焦于各所属城市“根基、血脉、灵魂”的把握,创新发挥城市足球联赛撬动作用,有效拓展“体育+”价值链,为周边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带来可观的流量与经济效益,实现了从“流量传播”到“价值共创”的范式转变。毋庸置疑,体育赛事之于城市魅力的提升不仅在于地方文化符号的传播,还在于激发区域经济增长动能,实现赛事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例如,盐城结合湿地资源推出“观鸟+观赛”套餐;淮安推出凭票根兑换小龙虾等地方特产;常州推出“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带动本地萝卜干品牌线上销量直线上升……与此同时,赛事带动了当地住宿业的繁荣,据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报道:“全省酒店入住率、平均房价及跨城消费占比均创历史新高,酒店业迎来‘最火赛季’。网络平台显示,赛事期间,南京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80%,奥体中心周边酒店入住率连续三周超95%;昆山奥体中心体育场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酒店预订热度环比增长25%;徐州作为苏北赛事核心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翻番,跨城客源占比超60%。”这种模式有效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变量。需要补充的是,“苏超”还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各主场城市都推出“凭球票享景区优惠”政策,实现“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的双赢局面。观众在观看比赛之余,游览当地名胜古迹,实现从“被动观赛”到“主动消费”的体验升级。譬如,镇江的西津渡景区夜游人数比平日增长3倍;扬州瘦西湖入园游客达9万人次,超3000名游客通过“苏超”福利政策预约进入扬州非遗珍宝馆。可以想见,以体育赛事赋能文旅产业发展,带动多元化消费,由此催生出独特的商业景观。值得一提的是,在“苏超”与商业品牌的合作中,常州赛区有一块广告牌“东哈·东北街边烧烤”格外引人注目,该广告牌赞助人张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纯粹是出于一种对体育,和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可以想见,普通市民的赞助行为与媒介表达无疑让龙城常州更具魅力、更富亲和力、更有吸引力。常州赛区东哈·东北街边烧烤广告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足球运动的真谛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苏超”作为地域性以及全民参与的非职业化城市足球联赛,它既是一项体育赛事,又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推动“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战略实践,更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体育精神的地方化落实。总而言之,“苏超”已成为体育运动、文化实践与媒介传播的“试验田”,它不仅对突破传统赛事圈层、推动现代城市转型,赋予产业发展动能,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为现代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范式和实践借鉴。作者简介吴彦颐,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电话:0519-86679987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