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何必因噎废食不看评论?

发布日期:2012-12-24  来源:浙江省文联  浏览次数:
 

  中国艺术报 (作者:关戈)   一个人从梦中醒来,一时间恍然不知身置何地,这种经历很多人都有过。但梦需要更多外界的方位、颜色、气味或时间来重新定义吗?不需要,因为再精彩或再烂的解梦都不可能支配梦的走向。这一点和作家的写作很像。正如海明威所说的,只要别人不打扰你,随你一个人去写,你任何时候都能写,或者你狠狠心就能做到。也许正因如此,有的作家扬言不看评论,觉得评论要么乏善可陈要么强套概念,反而成为写作的障碍。

  不得不说,这跟近年来一些文艺评论乱象紧密相关。不读作品,动辄天马行空,形形色色的理论、概念、词汇满天飞,只见评论者玄之又玄的“渊博” ,不见作品细读的肌理,可谓评论中的“炫技派” ;跟风炒作,摇旗呐喊,乃至抄袭、盗用,从评论中来,到评论中去,则相当于评论中的“浑水摸鱼派” ;还有的违心评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假话空话套话势利连篇,玩起了圈中太极,想必就是“好好派”了。

  一些文艺评论之贫之乱,在事实上已造成了文艺互动的滞障。但创作者不读评论,若非一时愤懑之辞,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在创作圈子里常常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创作是很个人的事情。 ”它跟海明威的说法十分像,“你任何时候都能写” 。但纯粹个人的“能写” ,真的意味着“能写好”吗?好吧,你可以不管不顾,或者闭门造车,或者纯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体验周遭现实,甚至你也足够有才华,但谁能否认望远镜、显微镜等辅助设备对人类了解大自然的莫大功劳,即便这些望远镜、显微镜常常出现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良莠不齐,并非文艺评论如此,在任何领域、群体和生态环节中,它都是生态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因噎废食,殊不可取。

  对于文艺评论,有的创作者看到了其中的深刻发现,被鼓舞和启发;有的则看到社会的期待和自身的不足,结果在后来的创作中更进一步。像19世纪的俄罗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伟大批评家的辛勤耕耘,不仅发现、鼓舞和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更因其中的深刻社会判断影响了无数创作者,形成了一股进步的潮流。中国古代的文人雅集,品评成风,不少创作者同时也是优秀的评论者,给我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而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对左翼作家的批评、提携,傅雷对张爱玲作品的评论,其中既有阅世之经验谈,也有长者对后辈的爱护。创作与评论,在此成为一段又一段的文坛佳话。可观之当下,佳话固然还有,有的作家却只看到评论中的针尖麦芒,抱怨人们对自己如何不理解,浑不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道理。

  创作者潜下心来创作,不受外界臧否或潮流的影响,风格高一点的说法是“超然物外”“不为名缰利锁所困” ,这是很好的品质,我是大大赞成的。但评论的历史固然源远流长,说到底,它不过是欣赏的延伸,有一批人则渐渐成了职业的评论家。旁观者清,好的观众常常能发现作者都未必明了或有待理清的问题,甚至由某些细节启发作者更深入的思考,毋论更专业的评论家了。有的创作者喜欢说“我只关心观众或读者的反应” ,虽是气话,却显得外行了。创作、评论、欣赏,正如社会有士农工商,它们是一种分工,更是一种社会存在样态。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要反映社会现实状貌的创作者,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无法逃离这个创作的“社会症候”或“文艺症候” 。因为,这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不看评论,可能你会减少某些“心魔”干扰,不会浪费时间在烂评论上,同时必定会丧失很多与优秀评论“神遇”的机会。这是选择的代价,但绝不是作家不看评论的借口,更不必把一棍子打死评论、高呼“批评家已死”作为绝佳办法。

  细究“不看评论”之缘由,似乎是被“好好派”忽悠怕了,被“炫技派”眩晕了,被“浑水摸鱼派”坑伤了。既然文艺评论是创作者不可避免要遭遇的一种生活,怎么办?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心魔犹在,解铃还须系铃人。记得有人讲述了一个与狼遭遇的故事,说这时你千万不能转身就逃,否则你会被追得屁滚尿流五佛升天惨遭不测,你要跟它对峙,因为它也不知道你的底细,不敢轻举妄动。我们不能说创作者看评论就是与狼对峙,但那种无畏感是必须要有的。无畏指责,无畏位卑,不患得患失,这样才能不卑不亢、宠辱不惊地客观看待评论、定位自己,才能坚定、谦虚地做好自己的创作。因无畏而淡定,从而冷静客观,过滤烂评,器为我所用。爬山十年,不如一朝登月,就是善假器用的最好证明。善于用评论来蠡测创作,有时比评论家臧否作品更难,因为你要淡化主观自我,要屏蔽杂音干扰,得失犹如寒天饮水冷热自知。某种意义上讲,它不仅是外在的、可供选择的意见箱,更是创作者淬炼自我、完善自我的绝好熔炉。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客观地讲,创作者的美感养成,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洞见,多多少少都是从欣赏、评价乃至借鉴作品开始的。一个伟大的创作者,必定也是一位伟大的鉴赏者和评论者。不看评论,未必就不能创作;但不懂或鄙弃评论的作用,则无异于自损创作更上层楼的梯度和视野、自毁创作的包容气象与胸襟。退一步讲,“酒香不愁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欲自娱自乐,创作后“藏之名山”只能说是呆鹅一个。也许,创作自负清高还不适应“海选”“PK”挣名儿,但做好创作与评论的互动交流、激扬碰撞,利己利人又有何难?又有何惧?因噎废食,废评标举,又是何必?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