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两部影片成了网友议论的焦点——为侯孝贤拿下戛纳最佳导演的《刺客聂隐娘》,以及让曹保平拿下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的《烈日灼心》。5天上映中,《烈日灼心》拿下1.4904亿元的总票房,是《刺客聂隐娘》(4434万元)的3倍有余。同样是偏文艺的影片,同样拿下电影节大奖,为何票房差异巨大?有专家指出,在观众审美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文艺片也需要接地气。
两片表达有区别
同天上映的《刺客聂隐娘》和《烈日灼心》的排片占比分别是15.33%和20.30%,后者略高。而在5天放映过后,《烈日灼心》的排片上升到23.1%,而《刺客聂隐娘》却迅速下降,昨日的排片不到9%。“《烈日灼心》和《刺客聂隐娘》都借着文艺片的外壳,但《烈日灼心》的内在相对更加‘商业化’。”院线专家高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导演曹保平用了更“接地气”的叙事手法,刻意放大了一些类型元素,比如抓捕对峙等,令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充满激烈的戏剧冲突。
相对而言,《刺客聂隐娘》的表达则过分个人化,侯孝贤没有用观众熟悉的方式讲故事,而是让画幅像“山水画”一般流动,逻辑关系很淡。文言文的对白,长镜头、空镜头的留白,以及不同于如今宽银幕的纯胶片(4:3)画幅,也需要观众适应。
关键还要接地气
资深文化评论人韩浩月认为,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非商业性的好电影卖不了高票房,商业性的垃圾片有可能会获得高票房,不好不坏的电影则取决于题材与类型——迎合了市场与观众,自然大卖;与市场、观众有距离,看情况。“对于普通观众以及电影院里的主流年轻观众而言,《刺客聂隐娘》有点文艺过头了,这样的电影不会缺口碑,但指望在票房上大有斩获,是不现实的想法。”
今年暑期档《捉妖记》《煎饼侠》《大圣归来》的共赢,就是最好的例子。《捉妖记》能过23亿元票房,除了故事类型老少咸宜、本身质量不错之外,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它的表现手法有创意。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接地气”,填补市场需求,导致影迷口碑上扬——这才是它撬动市场的关键。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坐在电影院里,就是希望这个故事能吸引他,让他一直跟着你走下去,直说就是要好看的。”导演曹保平说,自己不会为了迎合艺术电影的手法,而刻意去拍一部很闷的文艺片,“我要拍的,是吸引人的故事。”
艺术院线是基础
其实,像《刺客聂隐娘》这样的获奖片,在中国市场遇冷的不在少数,比如7月份上映的曾获诸多国际奖项提名的《模仿游戏》,票房惨不忍睹,上映3天仅有700万元,排片不到3.3%。从远一点讲,《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一次别离》《艺术家》……这些奥斯卡获奖电影在中国市场均遭冷遇。不是这些片不好看,而是它们与目前卖座电影的类型不同。专家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还是要成立相应的艺术院线。因为对于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来说,观众的口味一定不会是单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