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这个周末,《魔笛》在申城大热。几乎所有走出上海大剧院的观众都惊讶了:阳春白雪的歌剧也能如此通俗易懂而不失格调。
确实如此,德国艺术家做到了。这固然与莫扎特原著的童话特性密不可分,也离不开德国柏林喜歌剧院基于尊重传统上的天马行空的创意。从剧本和表演上来说,该版《魔笛》基本尊重了原版。它最大的创新在于舞台呈现。德国艺术家巧妙地把多媒体影像技术与剧情、表演与道具结合起来。三层楼高的蜘蛛精、张牙舞爪狰狞的魔鬼、和煦春光飞速成长的花朵、漆黑梦魇里的鳄鱼、扑咚乱跳的心、满天旋转的酒杯等等,有些效果在传统“以实为体”的舞美表现方式中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魔笛》还把台词统统拿掉。当舞台背景上出现变化莫测的瑰丽世界,本应由角色念出的台词以种种夸张的视觉形式意外飞出,演员则配之以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这种默片形式的歌剧让观众饶有兴趣,因为谁也无法预料下一秒的场景是什么。
客观地说,该版《魔笛》的多媒体技术,国内同行并非做不出来,但把多媒体与剧情、场景、道具缜密结合到天衣无缝的创意,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两者的差距。主办方上海大剧院在先期市场推广时,对于“多媒体”这个词非常淡化。为什么?只因经过一系列调研后,他们发现“多媒体”这个概念在国内舞台已经被玩坏了,观众错误地把“多媒体”与放PPT等同起来,进而想当然地产生腻味。可是只有真的走进这版《魔笛》的奇幻世界,观众才会惊呼:原来多媒体可以这么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