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之魂》[德]特亚·多恩 里夏德·瓦格纳 著丁娜等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精神基因,溶化于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正是因为有了德意志之魂的存在,德意志民族才能够从战争的废墟中获得重生,创造战后经济奇迹,实现民族的再次统一,重新赢得欧洲和世界人民的尊重。
■中国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史明德
我知道我的妻子和她北大的几个同学一起在翻译《德意志之魂》这本书。说实话,由于公务太多,我平时很少有时间阅读大部头的书,但译者中丁娜是我50多年的老同学,其他几位译者也是我相识几十年的老朋友,当他们提出让我给这本书中译本作序时,我不假思索地应承了。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拿起笔时却茫然了,不知从何下笔,从何说起。
我完全同意丁娜所说,此书的作者试图以德意志之魂为题综述和阐释德意志历史、文化、传统的特征和能持之以恒的精髓所在。德意志民族有悠久和辉煌的文化和传统,也有不堪回首的伤痛历史。德国曾是后起的帝国,直到1871年才实现统一。为了证明自己的后发优势,也为了激发民族的精神斗志,德意志的所谓民族之魂曾被推崇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走向极端和它的反面。德意志民族之魂既造就了无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匠,也曾出过遗臭万年的历史败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民族对“德意志之魂”这个词讳莫如深,不得不把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热爱祖国,对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是自发和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对德意志民族来说则是一种精神和心灵创伤。德意志之魂难以一言以蔽之,它是复杂的、矛盾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德意志民族一直在重新总结、思考、审视和创新自己的民族之魂。我还清楚地记得,2006年德国举办足球世界杯赛时,德国人才第一次小心翼翼地拿出三色国旗,羞涩地为德国队喊出“德国!德国!”直至今天,德国人才真正有勇气堂堂正正地出版发行有关论述德意志之魂的书。
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精神基因,溶化于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正是因为有了德意志之魂的存在,德意志民族才能够从战争的废墟中获得重生,创造战后经济奇迹,实现民族的再次统一,重新赢得欧洲和世界人民的尊重。
不久前,我有幸应邀参加德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成立150周年庆典活动,德国前总理科尔、现任总理默克尔以及工商界巨贾1000多人与会。默克尔总理在讲话中历数巴斯夫公司辉煌发展历程的同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在纪念一战爆发100周年和二战结束70周年的时刻,我们也不能忘记,正是德国人在一战中首次使用了巴斯夫公司生产的毒气弹,二战时期集中营屠杀犹太人使用的毒气设备也来自巴斯夫公司。讲到这里,刚刚还充满喜庆的会场气氛顿时凝重,每位来宾表情严肃,思绪万千。我发自内心地敬佩德国人敢于正视历史、铭记教训和改正错误的诚实和勇气。这也正是德意志之魂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一个民族的魂是具体的、生动的和随时可以触摸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学艺术、思维情感、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甚至每一个人的情感和情趣中都浸透了这个民族的魂。同时,一个民族的精髓也是抽象和深奥的,它既是相对恒久的,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延续的。
二十年前,我同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关于中华文明精髓的一段谈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人民币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前景毫不怀疑,可是最担心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中国失去自己民族和文化的精神支柱。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就不能说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他一直在思考,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能够延绵和发展的人类文明,那么支撑和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髓是什么?我和现年已经96岁的施密特老先生每每见面总是要探讨这个问题,可惜至今都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也许我孤陋寡闻,也许我知识浅薄,寻找和翻阅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文章书籍,我都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在这变化无常的大千世界里,面对物欲横流的冲击,多少人因精神空虚迷失了前进方向,又有多少人因贪图私利而无可救药地堕落了。振兴中华民族,首先要挖掘中华古老文明之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之魂,将实现中国梦牢牢根植于中华土壤之中。
读了《德意志之魂》,深受启迪,有感而发,愿在此与读者共享。
(柏林,2015年5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