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称《讲话》《意见》)先后发表,这是两个构筑文艺高峰的纲领性文件,都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品格。其中,“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文化生活质量水平”是被反复强调的重点。
《讲话》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意见》对文艺作品、文艺惠民活动的质量要求更高,要求“紧跟时代发展,把握人民对文艺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等的期盼,创作生产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推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坚持重心下移,把各种文艺惠民措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推行菜单式服务,以实效为标准,提升质量和水平”。从笔者实际调研情况来看,这些论述对现实问题有深刻的洞悉和把握,富有指导性。
今年3月,笔者参加了成都市文广新局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组成的调研组,针对成都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选取了成都市三圈层有代表性的12个区市县进行深入调研,通过座谈采访、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走访群众、资料调阅等形式,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成都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老百姓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丰富供给表达了高度的满意,但也都提出了一个具有共通性的问题——不少区(市)县的公共文化服务基层工作人员和老百姓提出,目前送到基层的文艺演出活动质量有待提升。特别是基层的文化工作者觉得活动多,组织难度大。由此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从“保基本”到“提质量”的转型势在必行,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的精品化呼声越来越高。
5月,笔者又参加了成都市委宣传部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组成的调研组,对“提升市民文化生活质量”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经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年培育,以及文艺活动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市民与文艺活动的接触率大有提高,欣赏水平逐步上升,对高水平文艺活动的需求持续增加。课题组认为,在成都,无论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还是文化市场提供的选择,“高雅艺术”产品都还不够。从“高雅艺术”的推广着手,应该是成都提升市民文化生活质量的快捷途径。
高雅艺术是相对于通俗艺术而言的。一般来说,通俗艺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明白易懂的。一般来说,高雅艺术在思想上是有深度的,在艺术上是有厚度的,在美学上是有浓度的。对高雅艺术的欣赏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审美旨趣的高低,显示出其精神品格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在高雅艺术推广方面探索了一些有效的策略与路径。北京开展了“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系列活动,搭建广大市民群众广泛接触高雅艺术的平台。自2011年活动举办以来, 300余万市民群众参与其中,培养了一批市民爱好者。上海浦东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的“东艺模式”是通过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方式,有效地拉近高雅艺术与市民的距离。天津通过政府购买财政惠民,依托专项经费的支持,市民通过免费或低票价的方式欣赏到丰富多样的演出、展览,参与各种文化普及活动,有效实现了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对接。天津对高雅演出的补助标准为演出直接费用的50 %,每场补助最高为60万元;按照“政府补助、降低票价”的原则,演出补贴全部用于观众购票, 300元以下的票价占50 %以上。北京、上海、天津的模式,是政府在探索高雅艺术公益化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模式,他们都在降低消费门槛与提升大众艺术修养两方面做文章。一方面,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几方合力降低消费门槛;另一方面,高雅艺术进园区、社区、校园提升大众艺术修养。此外,教育部从2010年起举行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效果。
但是,总体看来,在提升市民文化生活质量,加大高雅艺术产品供给方面,以上活动的规模和覆盖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积极开展相关活动的城市也还不多,更多的城市和地区需要行动起来。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水平应该成为文化部门、文艺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尝试从高雅艺术的推广普及入手,以节庆化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市民关注,落实《讲话》《意见》精神,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构建多层次立体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都市民高雅艺术殿堂文明行系列活动,为广大市民群众体验高雅艺术,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创造了新的载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