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新编戏不常演如何变经典

发布日期:2015-06-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
 
 

    随着京剧《下鲁城》近日在长安大戏院上演,北京京剧院“新编剧目展演季”拉开序幕,《屈原》《风雨同仁堂》等北京京剧院的新编剧目将上演。放眼近年来的戏曲创作,昆曲《十五贯》的出现,可谓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代表,而京剧《曹操与杨修》、莆仙戏《新亭泪》、昆剧《南唐遗事》等新剧目在戏曲改革中也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

  尽管如此,当前新编戏曲创作的探索与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很多院团倾力打造的新编剧目在演出市场中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即便是一些受到欢迎的新编剧目,在公演一段时间后也会草草收场,只有一小部分观众看过,当更多的观众知道的时候,演出已经结束。新编戏曲“叫好不叫座”和“难保留、不流传”的趋势日趋明显。

  新编剧目从选材到剧本选题、创作、讨论、修改,再到排练、公演,时间大致在一年到三年之间。剧目搬上舞台,从前期的复排、对词、响排到彩排的周期大概为一个月,但往往只安排演出一两场,成本和支出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在于各院团创排的新编剧目往往客观上受制于全国各大艺术赛事的评选和比赛,很多获过奖的新剧目会被搁置一段时间,虽然不至于“刀枪入库”,但现实却是,院团往往会随着新一届艺术赛事的举办而投入下一轮剧目的选材和创排。这些问题难免造成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新编剧目在舞台上演出的时间相对有限,缺乏应有的打磨时间,进而限制了戏曲演员通过不断实践演出而对剧情及人物进行再理解、再认识和再创造。

  戏虽好但不常演,难免会被遗忘,更不用说改进和提高了。戏曲界有句俗谚叫“十年磨一戏”,传统戏成为经典并非与生俱来,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之所以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是因为其经过“实践-反馈-再加工-再创造”的必由之路,倾注了一代甚至几代表演艺术家的心血和智慧。新编剧目想要流传并被后世奉为经典,不在舞台上历练、与观众互动,终究难以成事。

  要应对以上问题,首先应拉长演出周期并增加演出场次,这不但能压缩排练和演出成本,也能形成一定的话题和影响力,使新编戏能够长期延续下去。此外,还应通过“剧院开放日”等活动,把更多的观众请进剧院,让他们真正了解并熟悉新编剧目。观众通过观摩以及与艺术家的互动交流,能够同艺术家一起完善剧目,打造经典。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