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和《节日序曲》一样,由主科老师推荐,苏联国家电台曾听审了刚写完的三个乐章(用两架钢琴)。但由于是领袖的诗词,他们要求中国有关方面能协助鉴定一下。于是,我趁着1959年暑假回国实习的机会,在北京请中国音协领导人审听了一次,有吕骥、杨荫浏、罗忠镕等八九位专家出席。经过讨论,予以肯定,由秘书长王元方签署了鉴定意见书。秋初,我回到莫斯科,继续写出第四、第五乐章。1960年春,再次由苏联电台听审了全部五个乐章,我还上交了中国音协出具的鉴定书。于是,苏联电台决定将其作为永久性曲目收购和收藏。当即着手抄分谱,翻译唱词,确定指挥家。可是,我要毕业回国,来不及听他们的排练和录音了。
两年后,1962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上海合唱团、上海人民广播合唱团联合首演了这部作品,并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会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录音棚里正式录了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还作了一小时专题节目。专题的录音带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送往莫斯科,作为特别节目在十月一日中国国庆那天向全苏广播。我事先给苏联老师们和好友们写信告诉了广播日期。
1993年,我对全曲又作了必要的压缩、精简和修改,并加写了一首《娄山关》(为男低音独唱),作为第五乐章,以反映第三个侧面:一篇“悲壮的铭文”,将《长征》移作第六乐章了。《娄山关》的基调是悲壮。“残阳如血”一句隐喻着斗争的艰难,付出的血的代价极大。加上这一段,整个套曲就更完整了。
作曲者只想将美好高尚的精神用音乐表达出来,奉献给人们。为人类的美好理想而甘愿吃苦献身的,乃是可敬可爱的人民英雄。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能让我们更清醒,更自知,更自觉,因而也就更能自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