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两年的华语电影而言,“旅行+喜剧”的类型元素搭配、“徐峥+XX”的明星组合似乎已经成为票房制胜的法宝之一。前有《泰囧》 ,后有《心花路放》 。9月25日起上映的由徐峥自导自演的新片《港囧》票房大卖似乎已在情理之中,观众和影评人关心的是《港囧》是否能够再次刷新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而笔者所关注的则是:这究竟是一部关于什么的电影。
很难给《港囧》这部影片下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因为这部影片的确承载了太多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观众口味多元的市场环境中,尽管《港囧》杂糅了多种类型元素,但在搞笑之外,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导演徐峥的执念:对于不惑之年的“70后”们来说,“不惑”意味着放下青春执念,“不惑”意味着回归家庭。
《港囧》:续集还是全新?
不论是观影前,还是观影后, 《港囧》是否是《泰囧》续集的讨论,都是围绕《港囧》的核心话题之一。尽管制片方和导演一再声称《港囧》不是《泰囧》的续集,但是当“囧”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囧” ,而成为某种具有票房号召力的“IP”时,舍弃总归是不明智的选择。可以说,徐峥在《港囧》中延续了他在《泰囧》中关于“找寻”命题的思考,而两部影片主人公的命运和情节的展开也都与旅途息息相关。
如果说《泰囧》是一部因“两滴油霸”引发的囧途的话,那么,“追寻一个20年前未完成的吻”则成为港囧的叙事动因。在“找寻”的大命题下, 《泰囧》中那位精明的商人徐朗重新发现了友谊和家庭。而在《港囧》中,那位精明商人变身为一个曾经怀抱艺术梦想、而今已是某知名内衣品牌老板的徐来。影片的故事也极为简单,就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找寻与初恋女友未完成的吻,而最终他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青春幻象,真正值得拥有的不是那个未完成的吻,而是那个深爱自己的妻子,于是这个已经不再为物质生活所扰,意欲逃离现实、追寻理想的中产阶级最终选择重新回归家庭。
无疑, 《港囧》再次确认了“家庭”这一中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不论是从初恋女友杨伊口中得知20年前“菠菜”为了徐来放弃去香港中文大学的名额,还是一家人陪同徐来和“菠菜”到港求医造人,抑或是抵港后“菠菜”为徐来买下一整片薰衣草花园作为画室,简单的情节背后似乎都是在向观众展示家的温馨,“规劝”这个仍放不下青青幻象的男人回归家庭。当徐来历经囧事终于得见那个承载他关于全部青春想象的初恋女友杨伊时,才发现自己的存在仅仅是杨伊下一个系列的“创作素材” 。这一系列看似偶然实则经过精心设计的情节,都是在向徐来和观众暗示一点:对于一个不惑之年、却仍有青春想象的中年人来说,关于青春的一切只不过是幻象。这一次历尽千辛的囧途,虽然吊足了观众关于“出轨”之旅的想象,却扎扎实实地落脚在了完成奋斗、残存执念的中产阶级的寻家之旅上。
这也就不奇怪,导演徐峥一再提及《港囧》的核心观影群体为“70后”到“85前” 。不论是“70后”“80后” ,还是徐峥本人,已经逐渐步入“而立”和“不惑”之年。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他们,心中残存的那份关于理想、关于青春的小火苗是时候该扑灭了,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愿意。
蔡拉拉:真的只是“二到无穷大”?
即便徐峥本人一再确认《港囧》是一部有“情怀”的喜剧电影,但如果情怀的步子迈得太大的话,恐怕还是容易拖票房的后腿。于是,喜剧与搞笑仍然是这部影片的重要卖点之一,延续某种已经获得观众认同的情节模式和人物关系模型仍然是保证票房的制胜法宝。所以,在《泰囧》中“逗哏(徐峥) +捧哏(王宝强) ”式的喜剧人物结构再次被粘贴到《港囧》中。只不过,在《港囧》里给“逗哏”徐峥不断制造“囧事”的“捧哏”由手捧健康树的旅伴王宝变成了手握DV的小舅子蔡拉拉。
在《港囧》 “逗哏+捧哏”的人物结构中,这个言必称弗拉哈迪、维尔托夫的小舅子蔡拉拉的作用不容小觑。小舅子蔡拉拉这一形象不仅制造笑料和囧事,更是导演传递“家庭至上”观念的重要承载者。与已经拥有事业与家庭,但仍想要找寻青春理想的姐夫徐来不同,蔡拉拉就是个手持DV,“二到无穷大” 、坚持梦想的文艺青年。他的梦想简单到“客观记录被拍摄对象” 。正是他的“二到无穷大” ,才有了姐夫徐来的“囧事” ,才让本来简单的“寻吻”过程变得异常艰难。在这样一个被拉长了的情节线中,他表面上看起来“文艺” ,但骨子里却是一个坚决不让姐夫出轨、对着姐夫大吼“你要敢对不起我姐,你就是人渣”的家庭“卫道士” 。
香港:《港囧》的“港”还是香港的“港”?
在《港囧》还未公映前,笔者心中便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徐峥这次会将囧事的发生地选在香港?如果说《泰囧》中的泰国仅仅就是作为影片“背景” ,并没有直接介入电影情节设定和主题表达的话,那么《港囧》中的香港则承载了太多意义的表达。或者说,香港不论是作为一个地理标志,还是作为一个文化空间,对于以徐峥为代表的“70后”来说,都在他们的青春成长中点染了浓重的色彩。
于是,我们在影片中密集地看到和听到了那些曾经影响一代内地青年的香港流行文化: 《秋天的童话》 《甜蜜蜜》 《玻璃之城》的海报也好, 《上海滩》 《英雄本色》 《笑傲江湖》 《大话西游》的主题曲也罢,抑或是《重庆森林》《大话西游》里的经典对白、属于王家卫电影标志的“2046”房号和那些年那些经典港片里的配角们……这些曾经真真切切影响一代人的“香港文化”在《港囧》中华丽转身为“香港符号” 。那些密集且穿插出现的粤语金曲、香港影片、经典对白和几乎被人遗忘的香港电影人构成了“70后”对于他们青春岁月的某种怀旧与祭奠。然而,也许是太过于急切想在影片中呈现“港味” ,也许是徐峥太想在《港囧》中完成对影响过他那一代人的香港文化的敬畏与缅怀,影片中本该值得细细玩味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化走马观花式地被镶嵌入了这场囧途之中。
总的来说, 《港囧》是一部关于完成奋斗后的中产阶级刺破青春与理想的幻象,完成回归家庭的旅程。影片中,迟迟放不下执念、四处游窜的小蝌蚪最终还是被由温情包裹的家庭所收服。不太愿意完全认同,可能是因为自己还有太多不甘;又不太愿意过多批评,那是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正处在放下执念的回家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