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题为“农村家庭毕业生就业困难,失业率达30.5%”的微博走红网上。然而仔细一看却发现,这份数据竟然出自于2年前某科研机构的调查报告,而这段话也不过是新闻报道中的一段论据而已。如此炒冷饭,算是微博中并不鲜见的事情。而断章取义,则更是“标题党”的惯用做法之一。
“标题党”是近些年互联网环境下传播领域的一个新现象。它最初是指利用各种颇具创意的标题吸引网友眼球,现在逐渐演化为标题严重夸张,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的一种现象。对此,有人爱之,有人恨之。爱的人觉得,就是想在标题中看到一份刺激、找到一份劲爆、感受一把娱乐、宣泄一下情绪,事实到底怎样并不重要;恨的人觉得,标题耸人听闻,文中无实质内容,误导读者,有时更会曲解原意,甚至将作者本身的意图反过来说,这固然能让平台点击量激增,但却把作者“拉下了水”,把舆论“搅浑了水”。近日一篇某公众号发布的标题对比图中,就有不少“脑洞大开”的标题,譬如,有饱含正能量的文章标题被改为“省委书记:把XX 打造成奇葩”;有标题为“为让领导吃饭更可口推迟炊事员休假”,而实则文中内容恰恰相反;有标题为“发小谈李天一:‘并非无法无天’”,被直接改为“自小无法无天”。还有一些网文更是乐于分享“优秀的标题党是怎么炼成的”,大谈如何设置悬念、如何击中社会痛点、如何制造“阴谋论”,等等。所以,有作者提出,转载可以,但必须是节操转载,不仅不能改文章,还不能改标题。在此环境下,也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重视“标题权”,强调原标题的重要性。
究其原因,“标题党”首先与过度追求点击量有关。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往往通过标题来选择是否要深入阅读一篇文章、一份报道,所以标题是否吸引人、能否充分体现出新闻性,直接决定了文章的点击量,标题也就自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更值得关注的是,点击量不只是互联网时代一个测量人气的最硬指标,更是一个背后可能带来超乎想象的滚滚财源的指挥棒。所以,在“点击量—人气—利益”这样一个链条的传导之下,制作好标题的初衷开始走上追求耸人听闻的歪路;也正是受到巨大的利益诱惑和金钱蛊惑,“标题党”之风在互联网平台中愈演愈烈。
当下到了该刹一刹“标题党”之风的时候了。抵制“标题党”至少要三方努力:
媒体,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应当坚守新闻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点击量至上的年代,媒体资源要不要跟着眼球走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不是说媒体不应当提升标题的“吸睛”指数、追求点击量和影响力,但不能以突破传播“底线”、以扭曲事实为代价,更不能把一味地追求轰动误作为准绳。
读者应当避免围观起哄,不要听风就是雨,对于明显违背常识的内容,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任何路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发起人和传播新闻的重要枢纽,读者也是舆论生态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标题党”的初衷就是吸引读者,读者是追捧“标题党”,还是抵制吐槽“标题党”,对于舆论生态和风气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监管者应当创新监管手段,并根据互联网传播的新动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规则。今天,媒体竞争逐渐加剧,即便在“风景这边独好”的互联网内容平台,其彼此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也非常激烈。一旦规则模糊、底线不清、惩罚乏力,媒体很容易就会为争夺眼球而陷入恶性竞争,“标题党”其实就是恶性竞争的一个体现。对此,监管者应当根据媒体发展态势,创新监管手段、完善监管规则、制定相关法律。譬如,“标题权”是否应当成为广义版权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应被转载者擅自改动,至少不能以完全相反、完全无关的意思去篡改标题;对于恶意篡改标题者能否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