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语为代表的“西语独大”格局,在世界上已延续了数百年。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新兴市场的商业需求的不断变化,“西语独大”的格局将发生重大改观,随之我们将步入“多语种+”时代。
当我们步入“多语种+”时代,一个必然要面对的问题是,高校必须积极为国家培养和储备面向未来需要的人才。
对此,不少外语院校已有积极反应。不难发现,最近一两年,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国内一批外语类院校,在小语种的开设和人才培养上都有“加码”之势。
比如北外,不仅开了蒙古语、泰米尔语、孟加拉语和菲律宾语4个语种的课程,而且还开了格鲁吉亚语、亚美尼亚语、摩尔多瓦语等11个非通用语种的课程。
又如上外,在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上,也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径。他们配合国家战略,拓展小语种人才的覆盖面。例如,上外东方语学院对印地语专业的学生首次开设乌尔都语课程。乌尔都语不仅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之一,而且也在印度、孟加拉等国家的穆斯林之间通行,目前这一语言的使用人口已超过1亿。
由此可见,拓展小语种,有助于我们在国际上广交朋友,尤其是广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朋友。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和世界各国在经济和人文上的交往将越来越广泛而密切,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展开,和沿线数十个国家的交往将越来越频繁,而小语种将发挥其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可见,当今外语院校开设并拓展小语种课程之举,符合我们大国方略的决策和愿景,我们不但要点赞,而且要在课程的设置、师资的培养和招生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撑。
经过几年乃至10多年的努力和磨练,小语种的不断拓展,将使我们国家的朋友遍天下,尤其是有利于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理解,从而进一步拓展合作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