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呼唤更多对同代艺术家的评论

发布日期:2015-12-04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钟 菡  浏览次数:
 

  目前,中国有不少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却鲜有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艺术评论家。第二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日前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举行颁奖。主办方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希望借比赛发现中国年轻一代的艺评人,并让他们走出去。

  261篇投稿中中文仅占三成

  本届IAAC共收到中、英文稿件261篇,其中英文投稿180篇,中文投稿81篇。尽管比赛由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及安信信托·至美空间承办,颁奖地点也选在中国,中文稿件数量却只占到三成。最终,来自加拿大的大卫·鲍尔泽获得了本届IAAC一等奖,中国的张未和美国的安德鲁·韦纳获二等奖。获奖作品里,中国艺评人只占了三分之一。

  本届评委之一、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主席马雷克·巴特里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为吸引更多艺评人加入AICA,“第一步,要有足够多的艺术家,然后才会有足够的评论家。在中国,第一步已经完成了,现在是时候进行第二步了。”

  最好的艺评应针对同时代艺术家

  获得去年首届国际艺术评论奖的中国80后艺评人张涵露,如今各种评论邀约应接不暇,“很多场馆想聘用她,不过她仍坚持独立身份写作。”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凌敏介绍,“一旦你成名,会有很多人来找你,这时你就要保持比较独立的声音。”

  “最好的艺评作品应是针对同代艺术家的艺术评论。”参与此次评审工作的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际顾问路易斯·毕格斯说。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AICA)名誉主席、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组委会主席亨利·梅里克·休斯认为,同代才有共鸣,历史上知名的艺评人,都是在评论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品。

  获得本次二等奖的张未,他获奖的文章《被扯断腰带的卡巴科夫》评价的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伊利亚和艾米莉亚·卡巴科夫:理想之城》。马雷克认为,“评论人不只看展览本身质量,还看到了展出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影响,读的时候感受颇多,也了解到上海观众的看法,让我很有收获。”

  希望更多公众大胆参与艺术评论

  “好的艺术评论文章应该能让普通老百姓产生共鸣。”马雷克说。对此,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胡安·克鲁兹也谈到,语言文字在评审中构成重要元素,好的原创观点也要用好的语言表达传递给阅读者。本届IAAC延长了征稿时间,并对文章字数提出英文1500字或中文2000字的要求,这是为了鼓励作者摆脱论文式写作和宣传式的文学,回归到内容本身。

  今年投稿的中文作者主要由学生、自由写作者、艺术管理者和策展人构成。不过,此次入围作品全部是“专业”级别的作品,普通公众的作品仍未能达到入选标准。

  这几天,马雷克、亨利、胡安等人在评审间隙不忘参观上海的艺术展览。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坂本一成的建筑个展,“展厅不大,但是年轻人非常多,我们没想到日本的艺术家能在上海吸引那么多人来看。”

  未来,上海观众能否在观展的同时发挥独立思考和判断,更加“大胆”地参与到艺术评论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