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纪录类型,可以灵活使用,既要有严肃客观的人类学考察,也不回避对民族多彩生活的展示,既要有对生活方式进行解读的文化视角,也要有对群体进步观察的发展视角,既要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环境中艰难生存而焦虑,也要对民族地区在现代环境下的有效发展而思考。
在过去的一年里,《喜马拉雅天梯》《口述西藏》《第三极》《明月出天山》《草原,我们的故事》《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不同样式纪录片得以生产。这些反映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景观、人文习俗、社会变迁和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情况的纪录片,中国各级电视传播机构、民间团体、学者都投入了生产实践,从而丰富了中国影视发展图景。与此同时, 2015年4月18日到25日,已成功举办六届的北京民族电影展,特别增设了“中国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展”单元。这一回顾展总共展映了42部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还设立了“鄂伦春百年影像展映暨论坛”专题。可见,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作为民族电影一大范畴,在此已经正式被中国主流电影展所承认和推崇。这样一个全面的展示和收藏平台,使得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者及其作品慢慢浮出水面,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此策动下又迎来了一次新的前进契机。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与类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事件给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华各民族之间进一步走向团结,当家作主,建设家园。从1949年到1978年,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在纪录电影里面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反映,《中国民族大团结》《十年大庆》《黎族》《百万农奴站起来》《在西双版纳密林中》《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今日鄂伦春》等纪录片大量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成了中国电影电视事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一路高调前行,各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集体性地在纪录影像中得以亮相,并向中外世界表现了自身,也展现了中国。例如,这些影像展现了“一家人”,如《神鹿呀,我们的神鹿》《雨果的假期》《犴达罕》记录的是鄂温克族人家的数十年生活变化,这一家人的生活历变其实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变迁缩影。这些影像又展现了“一条路”,如《最后的马帮》《德拉姆》《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都讲述了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由于地域偏远、民族联系和国家交流频繁,交通运输是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中的一大主题,它们也是少数民族生活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展现,是中国整体发展的展现。少数民族社会作为中国形象的一部分,对于中国形象的塑造与全面传播至关重要。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传递着各民族状况和中国形象,它直观实在,可以触摸,促人视野开阔,给予人知识启示,给予人审美愉悦。
其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不仅给导演本人,也给中国纪录片获取世界地位赢得了诸多荣誉,为中国纪录片长足发展作出了贡献。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主要有三大类型:一是人类学影片,它们对人与文化进行比较真实的记录,如《佤族》《僜人》《丽哉勐僚》等。二是文化迷失与挽歌类纪录片,它们对逝去的生活方式与文明表示无限的惋惜,像《远山的瑶歌》《最后的马帮》《犴达罕》等。三是大众娱乐型纪录片,它们或多或少地把逝去与古老的文化视作猎奇素材或是窥视对象。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年代,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逻辑框架和传播语境下展开的,纪录片根据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或单一或重合地运用着上述不同类型。此外,反映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进步与建设成就的纪录片数量不少,比如《欢乐的新疆》《穿越内蒙古》《西藏民主改革50年》《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这些纪录片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整体脉络中借助影像宏大地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可以说,以发展为主题的“发展影像”在世界各地欠发达地区广泛应用。这些记录方式主张影像拍摄主体与当地群众互动交流,关注的话题是严格的发展议程和卫生实践,说服社区在农业、农村水利、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财政贷款等方面采纳或者发明新技术,推行与落实一些发展项目,以实现社区的进步与发展。虽然中国反映民族地区的电视新闻不乏发展的主题,但此类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相对不多。因此,在人口、城市化、教育、工业、发展方式、参与等概念下,广泛地让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的社会现实进入大众影像视野,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应该补这一课。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将继续是中国纪录影像的一大重要类型。这是纪录片对客观社会现实的历史性交代。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纪录类型,可以灵活使用,既要有严肃客观的人类学考察,也不回避对民族多彩生活的展示,既要有对生活方式进行解读的文化视角,也要有对群体进步观察的发展视角,既要为民族文化在现代环境中艰难生存而焦虑,也要对民族地区在现代环境下的有效发展而思考。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审美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纪录片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通过镜头的拍摄与影像的构建,担负起了展示少数民族内部形象,揭开其神秘面纱的重任,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方式叙述少数民族历史、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1 .美好的山川
中国各民族地区瑰丽壮观的风景向来是长期居住于钢筋水泥之中的城市人内心充满向往之地,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的镜头也向来不吝啬,总是向我们展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巍峨矗立的山川,湍急清澈的河流,一望无际的草原等,组成了民族地区壮丽的山河美景。就连那些以叙事为主的纪录片,也禁不住将这些山川风物纳入进来。《龙脊》《草原蒙古人家》《行走西藏》等等影片,总是将这些美丽画面融合于故事之中,它们是故事的发源地,更是故事的见证者,它们守候着一代又一代的少数民族人民,见证着各民族生活的艰辛与兴旺。这些作品在表达要注意对这些秀美风景进行保护,在逐渐喧闹的发展中,要守护住少数民族地区难得的宁静。
2 .美好的人
中华各民族之间血脉紧紧相连。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并未完全试图强调绝对的“民族地区”,而是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融合在一起,更加强调的是民族之间互帮互助,相互融合影响的美好画面。纪录片《情暖凉山》就展现了民族之间不分你我的浓浓牵绊。镜头展现了当地美丽原始却又贫瘠的一切。记者张俊兰看到后颇为震动,百感交集的她最大的心愿是为这里建一座希望小学。凭借着她的呼吁,人们纷纷慷慨解囊,最终让凉山的第一所希望小学伫立在了这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带来物资,带来帮助,带来温暖。
除却不同民族之间的羁绊,少数民族人民也常常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英雄。在过去,他们常常是抛头颅洒热血、凭借一己之力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人,他们的事迹在子孙口中代代相传,他们的名字总是记载于史书之上。影片如《成吉思汗》《传奇英雄马本斋》《1943驮工日记》等。然而,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虽然没有了战争的残酷,却不会阻碍英雄的出现,哪怕他们更多的只是一位位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纪录片《青藏铁路》和《登天之路——西藏开山大运输》,都详细描述了人们历经艰难险阻,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的历程。在这其中,涌现了很多可以称之为“英雄”的人物,或许他们的名字不会被后人铭记,可是他们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纪录片在表现这些善良美好的人时,常常同时捕捉到民族地区恶劣的条件与贫穷落后的生存状态,这样的矛盾与冲突更能体现人们高尚的情操与精神。这些美好的人已经成为了民族地区的一种“符号”与“名片”,个人形象透过了纪录片的展示,成为了一种民族的代表,可以影响观众对于其民族的整体印象。
3 .美好的传统仪俗
少数民族的传统仪俗充满魅力,它们在历史的传承之中未曾远去,不断丰富了各族人民生活。这些仪俗体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观与文化观,纪录片常常采用行云流水般的叙事风格对民族仪俗进行表述,以理性的态度对其表示尊重,鲜用质疑口吻探究其科学性与正确性。纪录片《花瑶新娘》记录了青年男女独特的婚礼仪式。这些青年男女们虽然与别人一样,常常面临着情感上的困难,但同时他们的婚礼与情感也充满着花瑶独特的传统。他们在树林里追逐嬉戏,在山壁上忘情地对唱山歌,划着竹筏在山潭之中纵情山水,结婚仪式上独属于花瑶人的三道关等等,都凝结成他们情感的一部分。
《嘹歌也流行》中,壮族人赶歌圩的文化依旧存在着,老一辈的人依旧对嘹歌充满着极大的热情,他们希望这种属于他们的风俗可以世代传承下去。但是,一些青年人却对此嗤之以鼻,为了保护这种文化,嘹歌本身也开始“走出去”,甚至于流行音乐相结合在了一起。事实上,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化文化的发展与民族仪俗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关系,不同文化的相互统一,不会剥夺自身文化的精髓与意义,多种类文化的碰撞与对接,反而能激发出新的火花,成为更加绚烂的文化。
4 .美好的生活
我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台了许多对于民族地区的帮扶政策,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图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纪录片《梯田上的小学》中,教育资源的集中、改善与有效利用,使得身处大山之中的孩子们有机会到了外界去求学,而不再禁锢于这封闭的环境之中。《啊可可西里》中,退耕还林还草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一直在民族地区推进,政府一方面加快步伐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当地群众建设更加完善的宜居家园,另一方面,完善了生态移民制度,使得群众有机会走出去,去体验更加文明、更加先进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各民族地区还有着自己独特的约定俗成的制度,像在《喀什四章》中,渔民们打鱼时要将小鱼放生,这是刀郎人历代流传的制度与习俗。这种制度虽然不具备法律上的约束力,却在精神上充满着严格性。信奉着小鱼的生存与否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刀郎人,在这一方面一直严格遵守着这种制度。
不论是国家制定推行的,还是本民族约定俗成的,制度对于民族地区的意义是巨大的,对于民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纪录片的展现中,对于制度的描述都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历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进行的,而不是纸上谈兵般的夸夸其谈。制度的推行对民族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纪录片的画面所展示的就是对此最有力量的证据。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未来生产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关系到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关怀,以及整体的中国形象。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友好地描绘了中国各地历史、文化、经济、宗教、风俗、大事,全面传递了现代中国信息和文化。镜头里的少数民族表情,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中国表情。由此,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时就要坚持中国立场,自信、开放地塑造美好的民族与美好的中国。
中国现代化与全球化是一体相连的。中国各民族地区拥有美丽的山川、独特的习俗,各族人民当家作主,进行着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建设,同时也经营着各自家园。在此,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进行中国形象塑造、传播,可以参考纪录片作为“形象化的政论”理念,拍摄美好的山川、美好的仪俗、美好的生活与美好的人,讲述美好的中国故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将镜头指向各民族悠久历史和美丽风光,指向各个民族以及每一个温和、善良、负责任的普通中国人,从而打造美好的中国,而不是完美无瑕的中国。如今,包括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内的中国纪录片依然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颂扬积极向上的中国社会和生活观念,但同时也不能回避问题,甚至流于粉饰。个中道理显而易见,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依旧不平衡,各个阶层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差异越来越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化。中国是现实的,民族影像是对现实中国的一种想象,这种想象不是虚假的,也不是虚构的,而是一种客观实在的社会实践。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实践前景是广阔的,而如何更好地把握艺术与政治、政策关系,如何更好地把握艺术与商业、市场法则之间关系,如何更好地处理影像美好叙事与正视民族地区诸多矛盾间关系,如何更好地处理民族影像的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问题,这都给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