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剧院魅影》剧照
2015年,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盛大揭幕的“音乐剧之王”——韦伯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引爆中国音乐剧市场,分别在北京和广州演出共计104场,创下1 . 2亿元票房。然而这样的佳绩背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遗憾:引进《剧院魅影》的初衷是计划制作中文版,却因找不到合适的演员被迫叫停。优秀音乐剧人才匮乏无疑是阻碍行业发展的绊脚石。而如今,一个“破冰之计”,或许将让这样的憾事悄悄远离我们: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音乐剧战略合作项目,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发起,联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英国真正好集团、澳大利亚国立艺术学院(NIDA)共同打造的“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4月6日在京正式启动,并拉开为期近一个月的“NIDA音乐剧大师课”帷幕。在中国音乐剧市场方兴未艾、中国音乐剧创作水平爬坡阶段,这样的“大动作”是基于深入的自查与坦诚的自省,而这一动作的实质亦让人对中国音乐剧整体提升充满希望。
“敢于正视自己的短板,就是要进步的标志。”
“上海全年的院团演出票房大概两亿元多一点,国家大剧院去年全年的票房也是大概两亿元多一点。换句话说,一部《剧院魅影》的票房就相当于上海或国家大剧院半年的票房。但《剧院魅影》在北京演到后期时遇到了一个问题,一票难求了,如果再多演两周,北京市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时已经做不到了,因为合同是提前一年签的,不可能延长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张宇分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演出成功或票房纪录,而是涉及当下一个热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在他看来,《剧院魅影》在中国演出大获成功,是文化领域也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极佳案例。
“虽然大家都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但中国的马桶盖产量全球第一。中国现在几乎什么产品都是全球产量最高,包括演出的产量其实也是海量的。因此怎么从低水平的供需平衡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转换,怎样适应我们的消费者,包括文化消费者对于更高水平舞台呈现的需求,是亟待我们考虑的。”以“马桶盖事件”为例,张宇要说明的是,当下很多演出票卖不出去,往往我们会找很多原因,比如是不是票价太高了?是不是太曲高和寡?是不是太阳春白雪?《剧院魅影》的票价在中国属中高档,且在中国单一城市场次很多,北京64场、广州40场,这样的供给量,竟然供不应求,说明我们的市场需求是存在的,但这一需求是更高端的需求。“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去抱怨消费侧,而是怎样让供给水平向更高、更好、更新去转换。”
该如何提高音乐剧的供给水平?在张宇看来,中国音乐剧还是个非常年轻的事业,尽管近年来有了可喜的发展。从前几年做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开始,音乐剧在中国呈现出火热的趋势,每年逐渐增大创作量,但量和质却有很大差距。比如现在还不能说哪一个音乐剧已经站住了,已经成了一个成熟的产品、一个品牌产品,不仅没能走向世界,就连获得国内观众认可的作品都不多。张宇认为原因在于国内音乐剧领域还存在很多短板,其中重要的短板不仅仅是一度创作,更在于二度创作的缺陷,即音乐剧表演人才的匮乏。
“戏剧,其实是‘人’剧,戏比天大,首先是因为‘人’大,在整个戏剧艺术舞台,人是中心、人是主体。其实我们每年都会培养很多音乐、戏剧、舞蹈人才,但音乐剧表演者需要具有音乐、戏剧、舞蹈等多方面的综合才能。这种多方面才能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其实是我们最大的短板。今天我们敢于正视自己的短板,看到自己的不足,其实就是要进步的标志。”张宇指出,缺乏高水准的音乐剧人才是整个行业难以突破的瓶颈,迫切需要更为完善的培养体系。
“你们会告诉我们音乐剧的未来在哪儿!”
取法乎上,这是张宇找到的尽快补齐短板的捷径,即“直接与世界一流创作水平、人才培养水平对接,比自己摸索会更快一些”,因此有了此次中、英、澳强强联手打造的“中国音乐剧人才”计划。该计划首先开设了“NIDA音乐剧大师课”,由NIDA顶级老师授课,真正好集团提供音乐剧版权内容,东方演艺集团提供场地支持,由多位专业演员全程参与。为期近一个月的大师班,邀请了包括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专业演员和优秀编导在内的优秀人才进行高水准的声乐、表演、舞蹈等全方位的深度培训。并且,日后这一计划将每年持续定向为国内音乐剧市场培养专业人才。
澳大利亚国立艺术戏剧学院(NIDA)于1958年创立,是一所提供戏剧、电影、电视等领域训练的中心。在超过50年的时间里,NIDA培养出了奥斯卡奖得主凯特·布兰切特、梅尔·吉布森、朱蒂·戴维斯、凯瑟琳·马丁,托尼奖和奥立佛奖得主菲利浦·夸斯特等享誉国际的艺术精英和业界翘楚。本次来京授课的教师中就有三次获得劳伦斯·奥利弗奖“最佳男演员奖”的菲利浦·夸斯特。奥利弗奖在戏剧界的地位堪比电影
界的奥斯卡,而菲利普也是同时代中获此殊荣最多的演员。菲利普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是音乐剧《悲惨世界》中所扮演的沙威,精湛的演技和震撼的歌喉使他赢得了悉尼剧评人奖和毛氏奖。此外,一同前来授课的还有泰伦·帕克,曾出演过《雾都孤儿》中的诺亚·克雷波尔,同时也是阿德莱德歌舞节的倡导者;安娜·玛丽·麦克唐纳,曾担任过澳大利亚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代表作品有《费加罗的婚礼》《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窈窕淑女》等;马克·加尔,NIDA的职业教学主任,曾参与过音乐剧《日落大道》的创作;特洛伊·哈尼塞特,澳大利亚舞蹈剧场的首席舞者。
经过前期与中国学员的初步接触,大咖级的授课教师们普遍对他们颇为赞赏并充满信心。“这些年轻人的才能让我非常感动,我觉得你们应对缺乏音乐剧人才感到一丝歉意,你们的人民是你们最大的财富,你们有很多非常好的表演者,如果能以中文来表现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的话,你们会告诉我们音乐剧的未来在哪儿!我们现在也在探讨音乐剧如何改革、更新以及往前走的问题,对此我们有些迷茫,或许你们可以给我们指出这条路来,因为我们需要你们的故事,而我们的故事几乎都已经用完了。”虽然不乏鼓励成分,但菲利浦的这一番感叹确是让人信心倍增。事实上,诚如菲利浦的鼓励,“中国音乐剧人才”培养计划的下一阶段也会增大中文版音乐剧的制作力度,力争制作出更多具有东方风格的中国原创音乐剧,为国内音乐剧市场开拓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