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纤夫》剧照
近日,江苏省多家文艺院团联合推出的大型廉政话剧《纤夫》公演,观众反响热烈。《纤夫》截取了周总理1958年黄河抢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劝侄回乡、“文革”期间苦撑危局、 1974年回延安访贫问苦、生命中最后时光的内心波澜等几个场景,刻画了周总理面对困难险境和自身疾病,始终信仰坚定、公正严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拉着共和国命运之船,以“纤夫”渡河的勇气和决心,奋力前行的坚强党性和感人故事。
该剧之所以每场演出不知不觉让人潸然泪下,演出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息,引起广大群众强烈共鸣,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作品中人物形象鲜明。一般来说,礼赞讴歌前辈的作品,很容易把人物写得“高大全”,如神如仙,失去了普通人的“人”味。但《纤夫》不是这样。它取材巧妙,塑造人物“有招”,几个故事巧妙地链接历史史实,用插入的视角来叙述,以“横截面”片段式来展现,将人民公仆周总理面对天灾、人祸和自身疾病的态度写得传神到位,将一位始终信仰坚定、公正严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拉着共和国命运之船奋力前行的共产党员刻画得惟妙惟肖!
特别是,该话剧不以大人物“伟人”的口吻来“说教”,不以“全知全能”的调子来摆大道理,而是巧妙地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通过“周总理”这个活生生的人,将党的纪律规矩做了生动的诠释,使观众深刻领悟到一代伟人的革命风范。“我多么希望能拉着共和国这条大船继续往前走啊!”这句台词,既是周总理本人的精神写照,也是现场“主人翁”们内在的崇高精神被唤醒的神来之笔!每次演到这里,观众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句话引起了强烈共鸣,令人感动,引人深思。
二是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波涛汹涌的黄河是舞台的背景,铿锵苍凉的纤夫号子来推动剧情,这种安排,使得观众迅速进入剧情,融入剧情,共同走进当年的历史风云画卷中,跟随着人物的情感走向去贴身感悟戏剧矛盾与冲突,感悟周总理的公仆之路,感受人民总理爱人民的眷眷深情。再者,《纤夫》中,长长的纤绳,是希望的绳,是薪火相传的绳,更是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们殷殷的嘱托。总理的“纤夫”精神,是一道光,启迪心灵,照耀后来人!全剧的戏眼“纤夫”这个形象找得好,开篇就是共和国总理以身作则,第一时间站在了险情的第一线,剧终时,悠长的纤夫号子回响不绝,首尾呼应,再次将演出推向高潮。
这场话剧的感人魅力,不仅仅在舞台上,更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深处,观众们在观剧时,一方面沉浸在对“人民的好总理”的追思中,一方面,被周恩来总理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纤夫”的高尚的人格、高尚的情操震撼着、鼓舞着。《纤夫》讲述故事时不刻意拔高,不粉饰,真诚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人情,这样的故事接地气、暖人心,再加上演员把握人物准确,可信,让人倍感亲切。这个作品既是写周总理这样的伟人,也是在写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心声和希望。因此,它是传达贯彻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抓手”,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实例,观众喜欢它,是因为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它有为民高歌的情怀,也有对脚下热土的深情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