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席地而坐,听得津津有味。
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昨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空军少将乔良,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汪涌豪,“雪龙”号科考船政委王硕仁,乌镇“总规划师”陈向宏,齐聚2016“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暨解放日报第72届文化讲坛,共述“中国故事与文化自信”这一充满时代意义的主题。
他们的讲述告诉人们,我们的文化自信,既来自历史深处,也来自于当下中国。
乔良
重塑中国的战略自信
1955年,乔良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在号角声中长大的他,5岁时就能把列兵到元帅的军衔数一遍,能将所有的军号号音辨别清楚。他说:“我对军事的了解是骨子里的了解,对军队的热爱是血液里的热爱。”
在乔良的演讲中,你能感受这种了解与热爱。他在演讲中说:“中国最应具备战略自信,因为全球不管哪个国家所用的军事战略,都跳不出中国的兵法智慧。我们现在应该重塑中国的战略自信,这样才能应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我们未来造成的压力,也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动力。”
在昨天的文化讲坛上,乔良用三十六计解读大国博弈,生动鲜活。针对当下“中国是美国最强有力挑战者”的观点,乔良认为,中国要走的是自己的路,而不是挑战美国。中国真正的未来,靠的是硬实力的强大与软实力的自信。
汪涌豪
唯善自省,方能自信
在谈论“文化自信”之前,必须先理解“文化自省”,这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的观点。
汪涌豪把自省比作通往自我内心的一条漫长道路:“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到达地球的两极,但有些人却可能一辈子都弄不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
在汪涌豪看来,自省绝不是简单地自我否定,而是对本国文化的得失有一份清醒的、恰如其分的认识。在昨天的文化讲坛上,他结合当下的现实生活,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若干特质。他认为,不仅是中国文化,东西方任何文化都存在和现代文明对接的问题。传统文化亟需现代转型,而文化自省正是实现这种转型的关键,也是通往真正的文化自信而非盲目的文化自大的必然途径。
王硕仁
远征南极因信念坚定
王硕仁的演讲,是从宣布一个好消息开始的:在今年年底,我国将建造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破冰船。
1997年,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后,王硕仁便一直从事极地科学考察工作。他执行过15次南极考察、5次北极考察,亲眼见证了中国极地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我刚刚从事极地考察的时候,我国的科技实力还相对落后,那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远征南极,还是很需要勇气的。我们靠的就是激情、对祖国的热爱,还有自信。”演讲中,王硕仁回忆自己的极地探险之路,流露出坚定的信念:“极地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的未来,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和角逐,中国从未放弃,并一直向前。”
陈向宏
文化创新拒绝一窝蜂
1999年,陈向宏受命回到乌镇,着手开启了一座小镇的文化振兴之路,先探索古镇的历史风貌保护,再探索文化转型和突围。17年后的乌镇,因互联网大会、戏剧节、艺术展等主题活动,成为一座生动诉说着当代中国故事的文化古镇。
乌镇的成功来自于对文化的热爱,也来自于对文化的尊重。陈向宏用一张张亲手绘制的图纸保留住了古镇的历史风貌,又用一封封亲笔信请回了漂泊异乡、近乡情怯的文化老人木心。图书馆、美术馆、艺术馆、水剧场……一个古老小镇搭建起一个个国际性文化舞台,汇聚了来自全世界的文化在此碰撞、交流。
面对主持人夏磊的提问“我们今天到底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时,陈向宏回答:“我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缺乏工匠精神的时代,还生活在一个缺乏审美的时代。”拒绝一窝蜂的模仿,坚持文化创新,是“乌镇模式”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一个古镇挂起了红灯笼,所有古镇都跟着挂起来。我打造的古镇坚决一个不挂,因为比起挂红灯笼,应该做的事还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