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麻雀》剧照
“我选择制作的电视剧,不太在乎类型,而是比较在乎内容。我总是希望,做的每一部戏,都有内容、都有情怀,让观众看了之后,能有所得、有所悟。”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革命谍战剧《麻雀》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浙江千乘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该剧出品人周之光的一席话,深得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的赞赏,“我在乎的是它的内容,它的情怀,它的精神价值引领。”
电视剧《麻雀》被划分为谍战剧,自今年9月初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后,立即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因为李易峰、周冬雨、李小冉等偶像剧人气演员的加盟,更令《麻雀》一剧由“麻雀”而变“凤凰”,收视率颇高。但此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其实该剧的最大亮点是剧中男主角陈深身体力行的一句话,“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这也是我看这部作品的最强烈的感受。”《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彭程表示。
主旋律谍战剧的时尚包装
《麻雀》改编自知名作家海飞的同名中篇小说,金琛任总导演,以1941年上海孤岛时期为背景,主要讲述男主角陈深潜伏在汪伪特工总部首领毕忠良身边,以“麻雀”为代号委派工作,秘密传递信息,成功“窃取”汪伪政府“归零”计划的故事。“之前的谍战剧拍了很多,也有不少经典。我们拿到剧本时,在创作上处于两难状态。”金琛阐释他的创作初衷时说,如何把这部谍战剧拍得脱颖而出,而不是对经典的复制或者经典的延伸,这是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最后选择从人性的角度寻找突破,大胆启用年轻偶像派演员领衔主演,用现在的青春致敬过去的青春,让更多年轻人去关注革命题材,而制作方面用电影语言进行电视剧创作。“现代青春致敬红色青春,电影语言代入电视创作,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新型突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丹彦,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题材好,演员又是年轻人关注的,播出平台也很有利,对红色题材进行了比较好的传播包装,这提供给我们很多启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这说明青年偶像演员可以演绎好主流红色题材电视剧,而且可以带来新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这是值得探索的经验,对提高主流价值的传播和主流产品的影响有不少作用”。
确立信仰在剧中的核心地位
同不少谍战剧一样,《麻雀》的故事缜密,剧情跌宕。“作家海飞在这方面的把握总体来说比较好。”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认为,当代作家为电视剧贡献良多,尤其在谍战剧领域,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或小说,它们的扎实创作和成功是电视剧创作成功的基础保障。
不过,该剧的独特性还在于,剧中交织着中共、军统、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权四股力量的较量,“将剧情层层推进,艺术表现空间大大拓展,为当前谍战剧的模式融入了很多新成分。”彭程认为,《麻雀》正是通过这些艺术手段,最终传递了“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的重要价值观。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指出,《麻雀》塑造了陈深、沈秋霞等人物,他们为祖国和信仰,或付出宝贵生命,或继续潜伏,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构成了生命中崇高的精神,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革命者壮烈和崇高的人性美。“该剧始终将人性让位于信仰,信仰高于一切,确立了信仰在剧中的核心地位,剧中主要人物的行为都与其信仰密不可分。”《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表示。“中华美学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麻雀’如能成为全剧的一个意象或一种意境,可能会更好。”仲呈祥特别提出。
唯祖国和“爱情”不可辜负
近年来,国产谍战剧为了推陈出新,纷纷在“谍战+”上用足了功夫。如果说经典谍战剧《潜伏》是“谍战+办公室政治和人情世故”,《暗算》是“谍战+奇能异事”,《麻雀》无疑就是“谍战+爱情”的组合。“唯祖国和‘爱情’不可辜负。”《人民日报》文艺部文艺理论评论室主任刘琼总结说。“对于在刀尖上起舞,身处隐蔽战线的战士来说,爱情是非常奢侈的。在这部剧中,爱情戏更加衬托了谍战的无情与残酷,并且烘托出了抗战的民族大义。”在高小立看来,《麻雀》里的谍战和感情双线并不割裂,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故事,剧情的转折高潮往往也是主人公情感升华的爆发点。
“比较好地把谍战和情感线索纽结在一起,用谍战当骨架,情感戏来填充,使剧情丰富和饱满,同时找到了谍战和情感的平衡点,不滥情、不矫情,恰到好处。”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评论员李跃森评价说。“增加了人物情感关系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故事的强度和黏性。”尹鸿认为。仲呈祥则称赞《麻雀》,“真正做到了谍战和情感水乳交融的结合”。
越是偶像,越要去偶像化
“《麻雀》的不足也很明显,人物关系太密,尽管情感的黏度会增强,但真实性大大减弱。”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认为,“谍战+偶像”的路子可以走一时,但未必是提高艺术质量的长久之计。特别是李易峰、周冬雨等偶像派演员的表演,最受争议。“这几个偶像演员,虽然在表演方面有一些问题,但是他们的出演为这部剧的广泛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武桂林对此表示肯定。仲呈祥认为,选一些偶像派演员,这个想法本来没有错,但不能仅仅是借用他们的颜值去赢取票房、赚取眼球,应该让演员走近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修养和美学修养,在表演艺术创作上实现飞跃。“谍战剧不是真人秀和都市偶像剧,演员表演必须满足角色要求,符合整部剧的需要。”高小立说。“越是偶像,越要去偶像化,我觉得这个
问题是可以探讨和总结的。”尹鸿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