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院线,值得一看的国产电影稀缺,让《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以下简称《不二情书》)很惹眼。
每对情侣都希望能在观影中产生颤栗感,上一部《北京遇上西雅图》就让不少人既相信了爱情,又迷上了秀波大叔。我是个男观众,我也觉得吴秀波的个人特质一级棒,觉得这是一种非常绿色环保的风流。他有才华、懂女人心,又懂女儿心,他用白发童颜的老清新,完败“小鲜肉”。吴秀波这样的知性大叔,在中国极少。《不二情书》仍旧挂一个《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前缀,就是让吴秀波再吸引女观众一次。
《不二情书》里,汤唯的角色走的仍是镀了层文艺色彩的不幸小女人的路线。两部《北遇》里,汤唯的角色本来都不文艺。上一部她演“小三”,英语说不溜,生存经验全无,吵架的水平比说话的说平高。可是哭戏和内心戏,都不像个爱吃豆浆油条的普通女性。汤唯本人丰富的情绪库,容括了角色单纯的性格。
这一部呢,她饰演从上一辈是赌徒的单亲家庭走出的叛逆女性,15岁可以拿砍刀去帮派份子那里救父亲,成人后是看客户脸色讨生活的赌场公关,看到书就烦的拜金女。可她愣是因为一本文艺到不行的爱情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和远在天边的吴秀波大叔展开了精神恋爱。
我个人不喜欢汤唯选择这个不利于她发挥的角色,但我喜欢汤唯的演出。就像我不喜欢《不二情书》挂了《北京遇上西雅图》这个羊头,但我喜欢两部片捕捉到的爱情的颤栗感。当然,上一部的爱情,远比这一次的更自然生动。
观影现场的普遍安静,让我觉得《不二情书》这次的爱情形式——笔友通信,是挺失败的。也可以说,上回《北京遇上西雅图》对情侣观众有效的爱情故事套路,这次效果一般。其实这一次的笔友爱情也好,个体孤独也好,体现得并非不正确。就连王志文演的大老板,挺让人讨厌的角色,都有值得原谅和引人同情之处。这是没有简陋描写角色的成功。
然而失败也就失败在人物众多。即便足够有耐心的观众,也无法一一品味导演希望提供的“问世界情为何物”的零碎感受。为一个未曾谋面但心心相印的笔友而失魂落魄,是一个不会过时的爱情元素。写信可以说出更罗曼蒂克的话,等待能加深双方的感应程度,这些都是鸿雁传书式的爱情不会过时的原因所在,也难以被微信代替。然而影片中吴秀波和汤唯经历了通信的煎熬,多次擦出烟火,却最终擦肩,却并没有让我达到“颅内高潮”。每一段他们通信的戏份进行时,我都能想到《情书》《触不到的恋人》《海角七号》等同类影片。没有独到的同类型创作,容易让观众觉得是模仿甚或抄袭,进而频频出戏。
这一次观影途中,我是有起过鸡皮疙瘩的。可惜不是发生在吴秀波和汤唯之间,而是在片中饰演旅居美国老夫妻的秦沛和吴彦姝之间。很多人若有眼泪,也流给了片中老两口在教堂结婚那段戏。吴彦姝饰演的老太在山上说,老伴这辈子只教了不识字的自己如何写自己的名字,然后抱着吴秀波痛哭那段,是一大泪点。老夫妻在片中之所以那么动人,一是老演员的举手投足充满故事感,二是没有观众可以对离死亡那么近的爱情不动容。
爱情片拍了那么些年,什么糖水或狗血观众没尝过?为什么还可以为《泰坦尼克号》重复落泪,却难以被《北京遇上西雅图》里导演试图三头六臂地展现的爱情击中呢?对于一些创作者来说,爱情就是,也一直都是一个创作套路,多少电影走的都是这个套路——只要有过爱情,必定就是强烈的思念、疯狂的占有欲和恰到好处的欲求或不满,直到银幕男女角色修成正果的那一刻。可是,如果观众没有在你的爱情套路中从“欲求不满”过渡到“春光乍泄”,没有真正的心生感动,一部爱情片也就报销了。
当然,《不二情书》也会有叫好声,那些从来没试过“查令十字街84号”式通信恋爱的观众,可能会有尝试阅读此书或写信给一个人的冲动与感动。
只是,没有了吴秀波这样极少数的大叔,信写给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