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习惯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事物的变化,但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三十年”似乎太长,变化往往只在两三年间。比如仅仅是几年前,当传统文学报刊面对互联网、数字阅读的冲击,很多人高喊,狼来了!这种声音言犹在耳,如今情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7月27日,全国文学名报名刊主编论坛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内蒙古文联主席特·官布扎布,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秘书长徐忠志以及来自《人民文学》《十月》《当代》《花城》《小说月报》《文艺报》《文学报》等40余家全国著名文学报刊的负责人与会。
在论坛上,谈到新媒体与期刊发展,《当代》杂志社社长孔令燕表示:“曾经如洪水猛兽般的互联网和新媒体,在给传统文学期刊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转机,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学的发展插上了翅膀,让本来雪藏在文学期刊内部的优质原创作品被越来越多的读者看到和分享。”新媒体,正在从传统文学期刊发展的“拦路虎”变成后者转型腾飞的翅膀。
改变传统采编流程
广东的《作品》杂志在销量连年锐减的情况下, 2013年开始改版,实现了年均2000册的增量。在文学期刊销量普遍不乐观的情况下,《作品》取得的突破颇为可观。这一变化是如何做到的?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总编办主任王十月揭示了其中的一个秘密:新媒体助推。改版后的《作品》开辟了一个很受年轻人欢迎的栏目——“90后推荐90后”,颠覆传统文学杂志的选稿方式,用稿不由编辑决定,而由作者和读者决定,这个过程中,微信帮了大忙。在栏目设计上,《作品》每期推出90后男、女各一名作家的作品,由上一期发表了小说的作者推荐下一期的小说,然后在90后微信群中票选其中男女各一位获胜,相当于在微信群开了一次小型的文本研讨与交流会。在票选过程中,编辑要求大家附上投票理由和对文本的点评。刊物每期发表两篇90后的小说和20多个90后写的点评,大大提高了作者和评论者的热情。这些年轻人又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微信群、朋友圈,宣传他们的作品,也宣传了《作品》杂志。
创办至今两年有余的《文学报》官方微信目前已拥有近10万的订阅用户。微博平均阅读数3000,也拥有了10万+阅读量的篇目。对于以文学、文化报道为主的新媒体而言,《文学报》总编辑陆梅认为这一数据颇为亮眼。不久前,《文学报》又在微信开通了“文学报小铺”,从而真正形成了直面读者的新媒体收费机制,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了不少读者购买文学类相关书籍、物品。陆梅认为,传统报刊可以学习新媒体流行的众筹模式,发现读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众筹策划。这样一来可以减轻报社的成本压力,二来满足读者的兴趣点,也为持续展开活动提供了支持。陆梅说,这种模式也将运用在文创周边产品之上,比如作家封面画设计的笔记本、周历等,为《文学报》在大众化、趣味化方面增添更多魅力。
拓宽订阅与传播渠道
拓宽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与渠道是新媒体带给传统期刊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小说月报》执行主编徐晨亮表示,在新媒体生态下,包括文学期刊在内的传统文学出版从业者,不能仅停留在内容传播者的定位,简单地将纸媒上的内容平行复制到数字阅读平台或者微信公众号,而是要尝试以内容生产者的角色,整合自身掌握的各种资源,发展成一种全新样态的“文学自媒体”,用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模式,策划、生产不同于原有纸媒样态的新产品,以自身为信息传播的圆心,而非中间节点,主动向外传播文学期刊一贯秉持的关于“什么是好文学”的价值观。基于这样的思考,百花文艺出版社整合旗下《小说月报》《散文》等品牌文学期刊的优势资源,在既有官方微博、微信、微店传播矩阵的基础上,策划了全新的有声文学与视频自媒体项目。百花文艺出版社为此专门建设了准专业级别录音棚,有声文学系列读物“百花丛声”目前已累积了数百分钟的资源。不同于网络上传播其他的有声读物,“百花丛声”的内容全部来自《散文》等品牌文学期刊及百花文艺出版社最新图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邀请写作者本人或者作品的责任编辑进棚“献声”。拍摄视频访谈的专属空间“百花文学会客厅”也已基本成型,将陆续邀请《小说月报》《散文》等刊的作者一同来聊文学聊人生,所有视频访谈内容将编辑为“文学视频自媒体”,在百花文艺网和各大视频网站推出。
孔令燕介绍了《当代》与新媒体合作的经验。比如打破原有邮局订阅的单渠道销售,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天猫官方旗舰店合作,并于2016年尝试微商销售,开张了“《当代》微店”。又比如积极与电子阅读平台,如亚马逊kindle电子书、豆瓣阅读等合作,提升《当代》在年轻读者中的认知度。孔令燕表示, 2015年前三个季度《当代》的订单数显著提高,超过2014年全年的订阅量。
北京《十月》杂志副主编宁肯表示,在网络环境下,纯文学正在成为稀缺资源。在新媒体上阅读纯文学的读者,对文学精神都有一种追求,他们读完作品,如果喜欢,还会继续追作者、买书。所以文学刊物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借助新媒体来壮大自己。
《天涯》杂志副主编林森关注的是文学的影视改编问题。在林森看来,中国影视最缺故事,近几年网络小说改编火热,却大多漏洞百出,难以让人满意。纯文学期刊最不缺好品质的故事,但很难进入影视改编的视野。因此林森建议,可以借助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的合力,设置“IP工厂”之类的栏目,将一些有深度、适合改编的小说推出去,和影视对接。
在利用新媒体方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微信公众号”是此次论坛中一个亮点。目前,联盟公众号已经开始试运行,全国各家文学报刊的精彩内容已经陆续上传,逐渐引起业内瞩目。2015年12月初,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及其所属文学报刊在北京发起的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在京成立,半年多的时间中,联盟工作富有成效,积极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环境在变,文学面对的难题永恒
虽然新媒体已经不再被视为文学期刊的“洪水猛兽”,但新问题还是不断涌现。《文学报》主编陆梅在与同行交流时发现,很多文学期刊、文学微信公众号做得都很用心,内容、版式都很精彩,但大家打开看的却不多。如何看待这些看不完、看不尽的好文字?这引起了陆梅的反思。不过她同时表示,和文学打了一辈子交道,无论内外环境如何变,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互联网,文学所要面对的难题,仍然是——使看不见的看见,使遗忘的抵抗遗忘。
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则表示,如何让传统深厚的刊物在自己的手上继续和更好地保持文学的尊严?前辈留下来的办刊宗旨是否还能坚守?主编、副主编决定刊物的审美、高度,从业人员能否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这些都是新环境下文学报刊掌门人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