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广大群众在歌声中感受文明、见证文明、传播文明,多地文明办陆续组织创作了一系列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的歌曲,用更加鲜活、接地气的方式在群众中推广,刮起了一股“文明旋风”。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作为最易于传播且能口口相传的方式之一,歌唱往往具有无穷的感染力。在革命战争年代,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如今仍鲜活地印刻在人们心中。这就是歌曲的魅力,它能穿越千山万水,跨越岁月百年,也让我们听着这首歌,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而在这首歌曲润物细无声的传唱中,一种为了革命胜利,坚韧不屈,慨然赴死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便深扎人们头脑。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音乐可以跨越不同语言的鸿沟,突破不同地方的认知习惯,音乐的美具有很强的普世价值。以此类推,将音乐的魔力应用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去,同样可以产生难以想象的效果。
比如,在北京朝阳区安贞街道,一首原创歌曲《你和邻居来往吗》就在居民中得到了广泛传唱。这首歌来源于社区,取材于现实,以朴实平和的词语唱响邻里来往、邻里和谐,歌颂邻里友情,以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笔者看来,这种利用歌曲传唱正能量的方式,效果无疑更好,群众更好理解也更易接受。再加上街道还组织拍摄了这首歌曲的MV,拍摄人员来自社区居民以及部队官兵,大家的本色出演将邻里互助的常态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目前,该歌曲及MV播放后获得居民的广泛好评和点赞,也在社区掀起了“做好邻里”的热潮。
无独有偶,在新疆乌鲁木齐,以“倡导文明交通出行”为主题的原创歌曲《红绿灯》已被当地各中小学校园及各大型公共场所广为传唱;在安徽铜陵,一首脍炙人口、歌颂铜陵好人的歌曲《好人谣》在大街小巷广为流传;在河北秦皇岛,一首《向善的力量》成了秦皇岛人的文明公约之歌,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笔者以为,在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的善行义举等都可以被写成歌曲,在群众中传唱。有关部门及组织也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调动、整合当地音乐创作人才,结合当地特色和实际,组织创作一系列以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为主题的歌曲,并用更加鲜活、接地气的方式在群众中推广,达到文明入脑入心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实际上,这种“文明新曲”创作应该更多一些,覆盖面更广一些,传唱的人群更大一些。只有更多“文明新曲”在各地各行各业更嘹亮地唱响,才会慢慢压缩那些审美情趣不高的“恶搞神曲”等的存在空间,也才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中更好地落地生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