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者秦春华前不久在媒体上称“四大名著或并不适合孩子阅读”,认为《水浒传》满是打家劫舍,《三国演义》充斥阴谋诡计,孩子不辨是非,易受影响。此观点随即引发争论,郑州一位高中学生撰文反驳,认为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事件看似“即兴”,却折射出人们对当下青少年阅读的纠结——如何既以丰富的人文滋养给孩子启迪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循序渐进地根据孩子的成长及其人格载受力引导他们向阅读的纵深发展,提升文化道德修养。
人的一生当中,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尤其重要,人们对青少年读物给予更多的关注,本在情理之中。秦春华发表于《中国青年报》上的那篇争议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
,就是从为人父母的切身之感而发出的感慨。严格来讲,并不算学术性论断,而是带有疑惑或商榷色彩的探讨。比如他以自己的女儿为例,讲到“计谋计谋,说白了不就是骗人吗?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不应该过早接触这些内容”,并提出“要从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出发,向他们提供那些容易引起阅读兴趣、有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品”。不难看出,其中有情感的立场,也有从青少年的知识水平、阅读心理出发的分析和对解决青少年阅读问题的建言,是很有温度的。
在反驳文章《我们不适合阅读“四大名著”吗?》中,则认为多数孩子“虽说不能把握细节文意,但理解情节是可以做到的。而且,四大名著中的不少故事都耳熟能详,这也降低了理解领会的难度”,阅读障碍不是问题。在内容上,也认为应该让孩子从书中对真实的社会有所认识。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事实上,有关孩子是否适合阅读四大名著的争论一直存在,无论是为人父母者的“担忧”还是孩子的“抗辩”,都不过是在尽到自己的“本分”——前者的呵护之心,后者对知识、对成长的渴望,构成了一幅最常见却很感人的图景。
当它们以争论的形式见诸于报端,偏偏两者似乎都言之成理,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出在双方对于“成长”的不同理解上。很多时候,一些对青少年阅读问题的探讨,往往恨不得披荆斩棘,文字以易懂为名降低门槛,内容以阳光纯洁为名收拾得干干净净,意图给孩子提供一个“无菌”的健康世界。诚然,这有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绝不是“成长”的全部内涵——成长,必然伴随着启迪智慧、知识向更深广之处掘进,必然伴随着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体验和磨砺适应,像四大名著中的某些障碍,并不足以成为“拦路虎”。
作家曹文轩曾经说过,儿童文学也需要悲情,“一个孩子不知道忧伤、没有痛苦感、没有悲伤、没有悲剧意识,难道就算是健康的生命吗?我不太相信。”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以动物的视角向孩子们展示了成人世界的各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在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磨砺成长的真实视野之外,并没有减损它正面价值的传达。诸如此类的“忧伤”“痛苦感”或者真实世界的冷冽艰辛,本就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部分,未必需要“披荆斩棘”地砍得干干净净。在承认并给予青少年的成长更多磨砺的前提下,防止其阅读坠入误区才有更切实的操作弹性。
单就四大名著而言,或许阅读会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但倘若在青少年时期不能因阅读而留下对文化的情缘与自信,总归是让人遗憾的。因此,对青少年阅读问题,设立“禁区”不如“引导”成长,从而更有利于让孩子们形成自我判断,迈向深广而有趣的书山学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