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初,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华北,民族矛盾急剧上升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几十万部队的围追堵截,完成了领导民族抗战的伟大转折。由湖南潇影第二影业有限公司、潇湘电影集团等出品的影片《领袖1935》用史诗的手法,再现了万里长征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历史画卷。
长征题材影片一直是导演周琦的心之所在,继《通道转兵》以后,他一直在酝酿一部“不一样的长征电影”。在创作《领袖1935》的过程中,周琦与编剧雷献和寻找到了一个特殊的叙述角度——影片以周恩来的视角,展现了红军在与国民党生死存亡的角逐过程中,遵循马克思唯物主义选择领袖的过程,并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在血与火的硝烟中所建立的信任与友谊。“毛泽东正是在这生死存亡的角逐之中,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与领导智慧。在不断战胜国民党反动派之后,他正确的思想、策略和路线逐步获得全党全军的认可,从而顺理成章地成为党的领袖,从此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转折。”雷献和表示。
为了更加真实地呈现影片重头段落四渡赤水的场景,《领袖1935》创作团队没有选择在影视基地取景,而是前往实地拍摄。“影视基地里场景很全,但毕竟是搭建的,无法让主创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周琦认为,实景拍摄能够激发更多的想象与共鸣。“哪怕是一片瓦、一棵树,都能让人浮想联翩——也许当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就坐在这里谈过事、吃过饭……这种真实的感觉是搭建场景无法提供的。”周琦表示,“通过实景拍摄,我们触摸到了红军将士心脏的跳动,从而获得了充分的创作激情与灵感。”
《领袖1935》因其独特的叙事角度得到了业内专家们的肯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认为,长征题材是一座富矿,因为它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常写常新。“在这么多长征题材作品中,《领袖1935》凸显了立意的新颖性,它从领袖被造就和被确认的角度来写长征,反过来说也是从长征的角度来写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军队的领袖是怎么产生的,体现了‘领袖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这一真理。”李准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领袖1935》通过展现领袖的精神风采与人格魅力,证明了党和军队领袖形成的必然性。“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关键的关键是要选择好自己的领袖,而这个领袖是历史选择的、是人民选择的。”仲呈祥表示。
《领袖1935》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主要人物丰满而生动的形象,令著名编剧赵葆华印象深刻。“人物可信,影片才真实。”赵葆华举例,影片中毛泽东雨夜造访周恩来的段落,不仅展现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观念与战略思想,也体现了他睿智的头脑与亲切的性格,同时彰显了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顾全大局的眼光。“两位革命家之间伟大的友谊,让观众坚信中国革命的未来一定属于中国共产党。”赵葆华表示。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看来,《领袖1935》中浓墨重彩描绘的四渡赤水战役,是一场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役。“当时中央红军在被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向云驹认为,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所展现的军事才能,与之后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的指挥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成功,预示着中国共产党日后必将成就一番伟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