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央视热播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检察官》刚落下帷幕。播出期间,这部剧引起了广泛热议,一是具有现实性;二是构建了检察官的精神家园,鼓舞全国检察官的士气。《人民检察官》的热播也预示着“反腐”这一久违的影视剧题材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有一批精品和观众见面。为了总结反腐剧的创作经验,更好地出精品力作,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主办、所长丁亚平主持的影视大讲堂以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为论题,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编剧范子文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的专家作了深入交流。
特殊题材是把“双刃剑”
在范子文看来,反腐题材影视剧在宣传作用上实际上是“双刃剑”,如把握不好的话,势必伤害党和国家的整体形象,抹杀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说严重一点,叫‘自毁我们的长城’,目前的影视剧剧情主要集中展现了如何犯罪、如何破案、如何腐败、如何反腐这四个方面,应该说还属于该类题材影视剧创作的初级阶段,要提高品格、格调。面对我们党如火如荼的反腐斗争,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反腐反贪工作的前沿努力工作,取得了重大战绩,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但反映当前形势的反腐题材影视剧却明显跟不上趟,人民群众急切呼唤反腐题材影视精品亮相荧屏,反腐题材影视剧承载着宣传法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创作的思想性、法律性、政治性很强,需要审慎对待和认真把握。”范子文说。
而影视剧主管部门也一直非常重视此类题材创作。范子文提到,针对涉案剧,时为国家广电总局在2004年4月之前,发出了通知,将涉案剧播出时段一律调整为23点以后, 2011年,划分了三个类别,一是典型涉案剧,播出时段一律安排在23点以后;二是一般涉案剧,可以安排在卫视非黄金时段和地面台黄金时段播出;三是法治教育类题材电视剧,可以在卫视、地面台黄金时段播出。
如何在创作上少走弯路
为了在反腐题材影视剧作品创作上少走弯路,范子文认为,创作者应该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研究反腐剧叙事策略。在宏观层面,要正确看待当前的腐败问题,解决方向问题;放在党和国家大局中叙事,解决情怀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解决目的问题;体现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解决担当问题;从反腐倡廉角度切入,解决正能量和真善美问题;坚持依法反腐叙事原则,解决历史、世界、人民检验问题;不要脱离实际照搬西方大片胡编乱造,解决艺术真实问题。在中观层面,以优秀人物先进事迹为主要创作对象,但不排斥团队中有反面形象;主要体现反腐干警的职业操守和牺牲奉献精神,反映他们智勇双全的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要主题思想模糊;在表现他们职业能力以外,也展现他们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和成长经历,比如对贪官的痛恨和痛心等;敢于创作诉讼戏。在微观层面,正面形象应真实生动,切忌高大上,体现成长规律;腐败不能简单归因到国家体制问题,但机制问题可以反思;反面人物不应是彻头彻尾的坏蛋,应有逐步腐败的过程和细节;人物不宜多,死人不宜多,坏人不宜多;不要过多展示犯罪不良细节,过分渲染血腥暴力;充分展现高科技侦查手段,体现国家力量,震慑犯罪;言谈举止等行为要符合职业要求。
灌注反腐的正能量
在研讨过程中,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反腐题材电视剧天然地具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属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许婧认为,除了专门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像《中国式关系》《青瓷》这样的电视剧中也涉及反腐的情节,而在此类电视剧中,灌注反腐的正能量,亦能体现电视剧类型杂糅的情感表达优势。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承健认为,“从受众接受的角度来说,替代性满足的社会效应,应该是在叙事性策略层面予以深入思考,尤其是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针对中等收入群众或者是低收入群体,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如何能基于公平层面,借助于具体的案例和事件提供给受众一种替代性满足,不仅仅是提供一种情绪意志和宣泄功能,更要在社会价值层面,有效植入一种基于社会公正,社会公共道德的根本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