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受商业化、人情化、圈子化的影响和制约,文艺批评的主体性日益丧失,其公正性和权威性不断遭受质疑和诟病。尽管全国发表文艺评论的刊物将近百种,每年发表的评论文章数以万计,但是,表面的红火热闹无法掩盖文艺批评实际软弱无力的尴尬。文艺界期待着能够洞穿迷雾、给出真知、直面问题、敢说真话的批评,恢复文艺批评的有效性也就变得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并对文艺批评的标准、方法和作用进行了深刻阐述,将文艺评论工作提升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后不久,文艺评论界借着东风顺势而为,先后创办了三本批评杂志——中国社科院主办的《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艺评论》、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武汉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主办的《长江文艺评论》。这三本新杂志,既承继了老牌评论杂志像《文学评论》《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等开创的优良学术传统,又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势,践行“讲话”精神,紧扣时代脉搏,凸显批评特色,有思想,见品格,出锋芒,被文艺界誉为评论期刊“三剑客”,为当下的文艺评论注入了新活力,也树立了新风尚。综观这三本文艺批评杂志,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一是洋溢正气。所谓正气,是指批评的“正大气象”。三家刊物都反对简单复制西方文论和古代文论,反对在文艺研究和文艺批评中生搬硬套、食洋和食古不化,大力倡导建构中国化的文艺批评体系。这既与刘勰的“通变”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理论一脉相承,又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论述。如《中国文学批评》明确提出要建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连续组织国内外专家讨论西方文论的“强制阐释”,试图解决文学理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中国文艺评论》则强调“展示一种学贯中西、鞭辟入里的正大气象,展示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健康的批评氛围”,多次组织关于中华美学精神与文艺创新的讨论,并提出建立“文艺批评学”。《长江文艺评论》呼吁“坚守批评的本位,保持审美的品格”,通过实事求是的批评“将作家、艺术家在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经验’,凝聚、提升为具有特色的中国文艺理论”,并且开辟专栏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进行系统阐释,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
二是充满锐气。三家刊物都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联系文艺创作和研究、批评的实际,或高屋建瓴,或微观剖析,从问题入手,一针见血,既直指弊端,又给出建议,思想和文字都充满了热情而坦诚的锐气。首先是密切关注文艺观念、思潮的变化,敢于直面文艺研究和创作中的重要症候,观点鲜明,单刀直入,切中肯綮。譬如《中国文学批评》组织国内外学者对广有影响的夏志清文学史观从文学、学术、政治等层面多角度展开批评,澄清了一些认识误区;《长江文艺评论》偏重微观批评,如对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生态文学创作、部分著名作家的创作以及摄影界弊端等指名道姓展开深入评论,就像鲁迅倡导的“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既“敢于剜烂苹果”,又能够正面进行引导。其次是积极主动以理性姿态介入当下文艺创作。既反对概念推衍、理论空转,又反对肤浅的印象式意见,以专业的、科学的态度深入创作内部“问诊”,促进出精品、出人才。譬如《中国文艺评论》每期都推出一些专题,如对当下国产电影、长征题材文艺作品、书法创作问题、戏剧创新问题等展开深入批评;《长江文艺评论》则注重对湖北地域性文艺创作实践进行批评,如对“荆楚三杰”“潜江诗群”“三峡题材电视剧”等进行专题研究。
三是富有生气。三家刊物一反传统评论杂志的模式化、格式化形态,既坚持学术性、理论性,又突出当下性、评论性、可读性,努力贴近时代,贴近创作,贴近读者,倡导生动活泼的文风,特别注重批评的有效性。首先,在栏目设置上力图有新意,譬如《长江文艺评论》的“经纬线”“炼金炉”“青骑士”“新语境”“镜与灯”等栏目名既贴切又活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其次,倡导批评文体的多样化,改变了传统评论刊物过于严肃的“论文面孔”,既有学术论文、文艺随笔,又有通信、演讲、访谈、对话等等。如《中国文艺评论》的“名家专访”推出关于张世英、谢冕、傅庚辰、李雪健等文艺名家的访谈,成为刊物的亮点;《长江文艺评论》的“行吟阁”刊发的著名作家、艺术家演讲,受到读者好评。再次是开放的办刊姿态。从内容上看,既关注精英文艺创作,也关注大众文艺创作,譬如《中国文学批评》《中国文艺评论》多次组织文章对网络文学展开批评,《长江文艺评论》开辟专栏“原上草”,专题研究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农民诗人余秀华、农民画家熊庆来等“草根”文艺现象。从传播上看,三家刊物都十分注重利用新媒体,《中国文学批评》在中国社科网、《中国文艺评论》在中国文艺评论网开设了频道,《长江文艺评论》则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拓展了刊物的传播渠道。
尽管“三剑客”创办的时间都还不长,目前仍在探索中前行,但是,它们呈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精神风貌和个性鲜明的姿态,彰显了文艺批评的新风,这必然会推动中国文艺批评生态的整体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