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末,各大机构纷纷评选公布年度流行词、流行语似已成惯例。对于“吃瓜群众”,看看哪些词上榜了,兴许只是图个热闹,但对于语言文字领域,这却是一个难得的研究契机。昨天下午,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据悉,此次的评选是从100多条流行语中初选出15条,经过专家组和媒体的投票,终选确定10条。它们分别是1,供给侧;2,工匠精神;3,洪荒之力;4,吃瓜群众;5,小目标;6,一言不合就××;7,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8,葛优躺;9,套路;10,蓝瘦,香菇(详释见“文汇App”)。其中,“葛优躺”是第一个从表情包中流行开来的流行词。
据《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透露,昨天直到流行语公布前几小时,“葛优躺”一词才伴随着争议脱颖而出,最终入选。
语言文字学专家、《咬文嚼字》前主编郝铭鉴指出,流行语的评选不应止于看热闹,而是亟待进入研究阶段。因为每年诞生的大量流行词(语)既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又是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更是民众心态的晴雨表,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评选的热闹,是时候将长期缺位的流行词(语)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研究提上议事日程了。
评选,在争议中升温
郝铭鉴告诉记者,近年来出现的大量流行语往往与新闻事件有关,我们把它叫做“词新闻”。比如今年的“洪荒之力”“供给侧”。
“洪荒之力”指天地初开时足以毁灭世界的自然之力,存在已久,而它真正走红却是因为里约奥运会中国游泳选手傅园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表述和引用。“供给侧”这个词的提出,要追溯到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首次出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的真正流行,则是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供给侧改革”被反复提及,成为高频词。
而“蓝瘦,香菇”的流行,则更多地代表一种游戏心理。“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的谐音。2016年10月,南宁一个小伙子失恋后录了一段视频,在视频里他说自己本来高高兴兴,但是因女友说的话而感到难受,想哭……由于小伙子带着浓重的南宁口音,“难受,想哭”听上去变成了“蓝瘦,香菇”。这一谐音以极强的调侃味,立马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一时间仿佛谁都有那么点“蓝瘦香菇”的心事儿。一些大学的食堂,还跟风推出了“蓝瘦香菇”炒菜(西蓝花、瘦肉、香菇)。随后还有人拿“蓝瘦香菇”抢注了公司名字。有专家认为,“蓝瘦,香菇”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在表达上的游戏化心理。
造词,或从精英创造步入大众创造时代
有人说评出的流行语,正在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美感大大降低。也有人说,病毒式传播都无法形容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尽管如此,评选还是在争议中升温。近年来,不同的国家、地区、机构都在评,与之相对应的是,对流行语的研究却长期处于滞后、甚至缺位的状态。“我们是不是公布一下就完了?”郝铭鉴指出,“有时候,流行语记录的是一个时代,在数年后,当人们回首往事,可能最先蹦到你脑海里的就是一个流行词,通过它们我们得以回忆起一个时代的风貌。这些年,评选的热闹遮蔽了对流行语的价值研究。”
这次的十大流行语有8条来自网络,是历来评选中最多的。据《咬文嚼字》透露,在以往评选中,网络流行词必须要被纸媒引用才会入选,但近两年来,网络流行与纸媒流行几乎做到了同步。有专家表示,我们现在熟用的大量成语、词语多数来自《论语》等传统典籍,是历代精英阶层创造的结果。而流行词则多从网络产生,或许标志着语言文字的更新,已从精英创造时代步入了大众创造时代。这更加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从评选中跳脱出来,对语词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大众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开掘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