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评论 >> 内容
戏剧让校园与社会在舞台上对视

发布日期:2016-12-27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浏览次数:
 

  “校园戏剧分‘表现校园的戏剧’和‘在校园表现的戏剧’,前几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表现校园的戏剧’比较多,近几年好像有减少的趋势,在校园表现的戏剧有增加的趋势。”中国剧协、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教委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近日落幕,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青年评论家蔡福军这样概括五届校园戏剧节走过的历程。

  担任了五届校园戏剧节评委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邹红也留下这样的印象:第一届反映校园生活的作品较多,如宿舍关系、职业选择,主要关注的是个人,从第二届往后,同学们开始“写校史”,比如第三届有“钱学森”,第四届有“邓稼先”,第五届有“蔡元培”。

  究其原因,蔡福军认为,表现校园的戏剧有一定局限性,受校园空间和学生年龄的限制,戏剧经常涉及的几大主题,比如命运主题就难以展现,又比如爱情主题,虽然也可以讲述校园爱情,但爱情不和社会、历史、现实相结合,难以展现其深刻的一面。

  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剧目之一,上海戏剧学院话剧《不要担忧》引起专家学者的讨论,作品述写了大学生探访留守儿童的经历,找到了接通校园和社会的途径,故事既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又触及了社会问题。专家学者表示,它对校园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定启发。

  本届校园戏剧节采取以评代奖方式,不仅多个剧目设有“演后谈”环节,为剧组、专家、观众开辟互动空间,还增加了戏剧家进校园讲座、大师课、校园戏剧发展论坛等环节,参演院校之间、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交流多了,往届校园戏剧节大家更关心评奖结果,这一届则更热衷于探讨作品创演、戏剧教育的过程。

  台上台下,以育人为目的

  “校园戏剧离不开学生们对戏剧表演的热爱,年轻人可以尽可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理解力,用敢想敢做的精神挑战他们喜爱的任何作品。”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陈寅坦言,校园话剧不能等同于专业话剧,比如本届复旦大学参演剧目《理查二世》,一部莎士比亚作品,对于孩子们来说难度相当高,但他们能够不畏惧专业的门槛,完全以专业的标准和态度来要求自己,可以感受到这些“年轻艺术家”身体力行地热爱戏剧。

  无论台上台下,最终要达到育人的目的,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对校园戏剧的定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汪雨申介绍,面对四千多名本科生,学校设置了戏剧、音乐剧、舞剧相关的7门课程, 8位教师授课,学校话剧社团既招收特长生,也邀请专业院校的教师对非专业的学生进行戏剧教育。同时,和热爱戏剧的学生自发组成的社团合作,把其中的佼佼者挑选出来,让他们登上更高的舞台。

  在戏剧育人的过程中,上海交通大学也遇到一些困惑,比如投入问题。“话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现场二字,它不可复制,每一场都不一样,观众的感受也不一样,这决定了它的成本很大,非专业的同学学习起来压力非常大,他们需要每个礼拜拿出排练时间,我们规定一周只排练一次,晚上八点半到十点,一部大戏,一周一次怎么够。”专业的教育与非专业的投入一直是矛盾所在,汪雨申还表示,以前的校园戏剧,舞美非常简单,现在都是多媒体、声光电,要求舞美,其实就是要求经费支持,很多非专业院校的话剧社团没有这个条件,“既然要育人,我们是不是要往专业上靠?虽然我们的演员是非专业的,但是对他们的培训应该是专业的。”

  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艺术教育中心教授桂迎分享了对非专业学生的戏剧教育方式:“浙江大学黑白剧社招来的学生是完全没有任何戏剧表演训练的,我们强调,你要成为一个角色,先要学会合作,懂得尊重艺术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很强的参与意识和团队意识。”浙江大学还开设了“教师剧场”,一堂课面对60个学生,每次都是爆满,学生在课堂上排练,表现非常可喜。“有的同学在大学四年里不断地走进这个课堂,或参与排练,或旁听,他们感到非常大的快乐,令其他学生非常羡慕。”桂迎表示,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理解,校园戏剧重要的是参与、是过程。

  校内校外,人才要接地气

  为找到校园与社会的结合点,上海戏剧学院话剧《不要担忧》的创作过程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剧本是学生深入基层、实地采风、整理素材形成的。“《不要担忧》是我们导演系的老师带着学生下生活去创作的。”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徐珺说,“剧组深入农村跟当地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共同生活一个月,带来的效果就是学生对这个教学更感兴趣,也带给当地群众审美教育。”

  “把教室搭在舞台上,把舞台搭在社会上”,作为一所民办艺术院校,河北传媒学院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对将来要面对的观众是什么群体、有什么需求有所了解。“我们挑出一些特别热爱表演的同学,让他们把一部分课程和课余时间,用来排练可以面对真正的社会观众的作品,一年演出将近150场,我们的第一批毕业生,有十几个同学的社会公演场次达到近百场。”河北传媒学院表演艺术学院院长助理郭琰说。郭琰还介绍了本届参演剧目、木偶肢体剧《小兵张嘎幻想曲》的创演过程:“因为河北传媒学院在石家庄近郊,没有剧场,同学们几乎没看过戏,也没有机会在专业的环境下创作,所以我们在北京排练,让同学们看戏、听讲座、看展览。从5月首演,到11月参加中国校园戏剧节,这部戏一共演出了97场,其中既包括大剧场里面向专业观众的演出,也有在农村、幼儿园、大学校园以及各种基层的演出。”郭琰表示,通过“实战训练”,同学们知道了毕业之后“我能做什么、我该做什么”。

  不评奖了,校园戏剧更有“戏”

  第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是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取消评奖的首届校园戏剧节。然而校园戏剧作为普通院校培养戏剧观众、专业院校历练戏剧人才、广大学子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功能和价值并没有因此削弱。

  重庆市剧协秘书长徐冀介绍,重庆市剧协联合几所高校主办的重庆校园戏剧节鼓励同学们写校园故事,表达青春理想、人生追求;鼓励排演经典剧目,“经典是戏剧的传家之宝”;鼓励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把社会上的正能量提炼出来,传达给观众。

  “秋天一开学,就通知各院校的老师,明年5月要举办校园戏剧节,大家要开始思考创作什么剧目,然后申报、完成剧本、提交,由剧协负责审读,把审读意见提供给同学们,让他们进行修改,再进行剧本研讨,参与者包括专家、戏剧人和剧本的编导演员,每个人对每个剧本都要发表意见。”徐冀介绍,通过这样的磨练,有一批孩子大学毕业后独立创办了民营戏剧院团,“我们为了扶持这一批民营戏剧院团,又做了一个重庆青年戏剧演出季,也是两年一届,是面向全社会的,民营院团、高校剧社、专业院团都可以同台竞争,也是面向社会售票的。”

  “纵观几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剧目反映的文化意韵更深厚。”这正是邹红希望在校园戏剧中实现的,“普通院校开展戏剧教育,并不是要培养一个优秀演员,专业演员有中戏、上戏还有那么多艺术院校来培养,我想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管你是学文学的、学艺术的,哪怕你是学物理的、学法律的,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非常重要,戏剧教育成功不成功,我们从演出中就能看到。”

  “像第三届剧目《钱学森》,人物写得非常实在,通过细节给学生讲述前辈学人的故事,学生在‘写校史’的过程中要采访、要看资料、要收集提炼,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教育过程,而且这个节目可以保留下来,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都可以演。”邹红表示,除了讲述前辈学人的故事,历届参演剧目都有经典名著,“这些经典名著剧目的创演对于学生的积极影响是潜移默化的。”“‘90后’的孩子比较有自我意识,参与校园戏剧活动,不管是主要演员、次要演员,都要相互配合,戏剧对于协作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比起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门类具有独特的优势。”邹红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