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导演新作《长城》自2016年12月16日在国内各大院线公映以来,日前统计票房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但是在看似不错的票房成绩背后,影片得到的观众评价却差强人意,在豆瓣电影仅得到5.5的评分。
作为中美两国联合出品的首部大制作,该片投资1 . 5亿美元重金打造,出品公司包括传奇影业、环球影业、中影和乐视影业。影片不仅启用了好莱坞一线影星马特·达蒙,还有出演《野战排》《蜘蛛侠》等影片的美国演员威廉·达福和出演《傲骨贤妻》《权力的游戏》等美剧的智利演员佩德罗·帕斯卡的参演,加之国内女影星景甜,老戏骨刘德华、张涵予,以及郑凯、鹿晗、陈学冬、王俊凯等新生代演员的加盟,使该部影片拍摄之初就被国内观众寄予厚望。然而,影片自公映以来,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几乎成了高挂起来“吊打”的局面。其中,剧情缺乏戏剧性、剧本结构单薄、英文对白过多、角色塑造苍白无力等问题成为大家吐槽的焦点。笔者在观看了该部影片后,也觉得剧情简单了点,就艺术性和思想性而言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但是,作为一部好莱坞式的“爆米花”商业电影,它至少算是“合格品”。电影《长城》受到批评,很大程度上恐怕跟观众的初始定位和预期有关——过于严苛地拿精品的标准来要求它,其实并不公允。影片采用了好莱坞商业大片惯用的叙事方式,网罗了中美一线影星,摄影和特效制作也是一点都不马虎,加上恢弘大气的配乐,整体上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可以说,好莱坞商业大片常用的元素,都在《长城》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就是一部“爆米花”商业电影,是中国电影开拓海外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
一部如此“不差钱”的大制作,观众对影片过高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观众观影后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的“不买账”可以理解。但是冷静思考后也不难发现观众“口诛笔伐”之处,确也存在诸多不得已,原因要从多方面分析。笔者注意到,影片虽然由中国导演执导,且有相当数量国内演员参与,但影片编剧是清一色的好莱坞班底,他们面对的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化”,国内编剧驾驭尚且不是一件易事,对于社会文化体系与我们大相径庭的国外编剧来说,简洁明快的剧情自然成了不二选择,因此影片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就只停留在表面寓意的挖掘上,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也难免略显违和。
另一方面,影片第一次以商业大片的形式在全球电影市场展示中国文化,带有一定的试探性。影片为消除语言障碍采用了约75 %的英文对白,通过大量镜头来展示长城、饕餮、战鼓、秦腔、孔明灯、火药等带有标志性的中国元素以及战争场面,为和“老外”套近乎还设定了一个被中国文化感化、临危受命“单骑救主”的外国男主,这些情景的设定一定程度上便于外国观众对影片的认知和理解,但却影响了国内演员对于角色塑造和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刻画,无论“怪兽”多抢眼,演员依旧是电影的灵魂,加之蹩脚的英文台词和并不考究的中文对白,这也就让国内观众饱饱地吃了一顿“夹生饭”。
无论舆论如何评价《长城》,其“走出去”面向国际市场的勇气还是值得肯定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意义不言而喻,这不是简单的拓展商业利益的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增加一种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拓展一条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渠道。就如张艺谋所说的,为中国故事、中国价值观开拓表达空间是他的初衷。
中国电影“走出去”急不得,中国文化想要在一部电影里既有故事又有情节地展现出来更非易事,不是能一步到位的事情,难免会经历一些曲折或走了弯路。权当这是一次模式或类型的探路,或许更为实际。随着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认知程度的加深,中国文化也将从表面的、符号化的元素拼贴,向思想、文化乃至价值观的深度掘进,实现真正的中国表达。先有路,后栽树,然后有绿树成荫,这样才不至于野蛮生长、四顾茫然;把批评当作中国电影迈向成熟的经验积累而以为鞭策,则是电影人应有的理性和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