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田野作业的必要性与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日期:2017-02-07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苑利  浏览次数:
 

广东南连县祭祖仪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刚刚问世的新学,与许多人文科学不同,它更强调田野作业,并声称“这是一门需要用脚走出来的学问”。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如此重视田野作业呢?

  深入细致的田野作业,是我们发现新项目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要想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深入民间,深入田野,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更多好项目,找出更多好项目。可以说深入细致的田野作业,是我们发现新项目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例如,近年来,通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我们在湖南发现了已经沿袭两千余年之久的“周礼古宴”;在河北发现了已经为数不多的传统古乐中的“七调还原”;在北京发现了十三道清代宫廷菜的制作技艺;在山东发现了别具一格的“割绣”;在海南发现了已经“消失”了两千年之久的“絣染”……没有深入的田野作业,这些已经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能被发现的。

  深入细致的田野作业,是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精神财富。说它珍贵,并不意味着民间社会对其价值有多么深刻的认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民间社会认识事物的一般特点与规律。对自己所传遗产价值认识不足,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这部分遗产项目的有序传承。因此,学术界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深入研究,去发掘这些遗产背后的丰富价值,从而增强民间社会传承这些遗产的积极性。例如,前些年海南岛的“絣染”技术几近绝迹,后被专家发现;当当地政府与村民得知这是一项在中国大陆已经失传了两千多年、具有重要历史认识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立刻全力恢复,如今,这个项目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恢复。通过恢复,不但传承人从这个项目中获得了远远高于以往的经济回报,同时,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明显的攀升,传承人传承本民族优秀遗产的积极性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提升遗产价值,进而使这些遗产从濒危走向繁荣,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条重要经验。

  深入细致的田野作业,也是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生的。保护好“非遗”这一活态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但是,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就应该弄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事实上,中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有其独特的传承规律,如祖传秘方与独门绝技的“传男不传女”,回族花儿的“男女不同唱”,彝族古歌的非农闲不唱,都是这些项目独特的传承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实现原生态保护,就必须遵循这些固有的传承规律。否则,这些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可能就会因为我们的过度干预而变色走味。

  深入细致的田野作业,还是我们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个全新课题,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但出现问题后若不及时发现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越放越大。要想发现问题,就必须深入田野,深入生活,从传承中找问题,从传承中找答案。目前,中国的非遗传承问题多多。如针对非遗项目的改编改造问题,传承人去世后后继人才的增补问题,传承人精细化管理问题,非遗保护工作者专业化培训上岗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非遗项目的纯洁性,甚至影响到这些项目的有序传承。历史上,有关非遗到底应该怎样保护的问题争论不可谓不多,如非遗到底能不能“走市场”的问题,就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论。但是,经过几个年头的调查,我们提出的“历史上走市场的可以继续走市场,历史上不走市场的不要走市场,介乎于两者之间的要谨慎走市场”的结论,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同,很好地指导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如果只是闭门造车,我相信这些结论无论如何都是得不出来的。

  那么,在田野作业中,我们还需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尊重地方文化和创造这些文化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秉承一颗虔诚之心来礼敬遗产,礼敬创造这些遗产的“人”。记得在中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我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以往,我们一讲起中国文化名人,便会想到孔子、孟子。这当然不错。但是我们是否已经注意到除他们所创学说之外,中国的其他传统文化也很发达——如中华料理、东方建筑、戏剧、舞蹈、杂技、传统工艺、农耕技术等,而这些并非来自孔孟的真传。可见,除孔孟之外,还有那么一批人,在中华文明的创造与传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他们就是鲁班、毕昇、蔡伦、黄道婆,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人要想摸清自己的文化家底,不关注这样一些人是不行的。不要小瞧这些其貌不扬的老人,许多非常珍贵的传统技术与技艺,许多非常独特的地域标志性文化,甚至许多足以代表中华文明的重大发现,都是通过他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实现代际传承的。”其次,不要随意改造他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一笔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肯定有它的道理。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改造它,而是要原汁原味保护它。在当下,许多人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常常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施以改造,而且,这种改编改造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改造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失去了这些传统文化的固有基因,同时也失去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应具有的历史认识价值。这种完全根据自己喜好与市场喜好去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属性的做法,在田野作业中必须严加禁止。不能用自己的喜好去改造别人的喜好,更不能用今天的喜好去改造昨天的喜好。我们要在学会欣赏自身之“美”的同时,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学会欣赏他人之“美”,从而实现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最终目的。

  第三,田野作业的目的是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从而为随之而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撑。为确保调查结论的真实性,调查者既要注意到非遗自身的传承,也要注意人与人、非遗与非遗、非遗与所依生态环境的关系。例如在汉剧调查中,我们既要注意到汉剧与汉剧的关系,也要注意到汉剧与传承人的关系、汉剧与汉乐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到汉剧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以群落状态存在的有机整体,缺乏整体观、系统观的片面调查,很容易为此后的“碎片化”保护提供理论温床,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更致命的保护性破坏。

  第四,注重当地人才的培养。作为一种活态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段所遇问题也会各有不同。故而,田野作业应该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作为外来者,我们很难在一个地方蹲守终生。为确保田野作业的可持续性,我们应该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有意识地发现当地人才,培养当地人才。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即或我们离开那里,田野调查也仍会继续。通过田野调查,为地方培养一批专业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应该成为我们田野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五,实现调查成果的多方共享。作为一项学术传统,我们建议调查者在调查结束后,将自己的调查成果(照片、录音、录像等)分别呈送给当地政府与调查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感恩当地政府与传承人为我们的田野调查付出的种种努力;二是让当地政府与传承人掌握更多的专业级史料,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三是通过资料赠予,增加调查成果的备份,以确保调查成果保存工作的万无一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心向善,我们得到的将是更多的支持与更好的回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