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戴志诚表演的相声《新虎口遐想》
已想不起从哪年开始,央视春晚成了中国百姓翘首以待的文化大餐,而其中的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由于一次超越一次地把观众“胃口”吊得太高,所以渐渐成了费力不讨好的“菜肴”。今年,尽管身边几位等着连续不断“捧腹大笑”的年轻家人依然不觉过瘾,但我的观点却与之相反:相声与相声剧《姥说》《新虎口遐想》《信任》有人有事儿;小品《老伴儿》《真情永驻》《天山情》《大城小爱》《阿峰其人》《一个女婿半个儿》有情有趣儿;老革命朱光斗先生的快板儿唱得有滋有味儿;整体节目格调健康,是股正劲儿……几位年轻人面面相觑、似乎并不认同。于是,借着年夜饭赐予的“酒力”,我为他们开了一堂“鉴赏课”:文学是所有艺术形式的底色。在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里,我看到了健康、纯正的说唱文学传统正在回归——
说唱文学传统的家国情怀
在很多人眼里,“笑料多”是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成功的标识,其实,即使是以逗观众笑为“中心”的相声,用当年侯宝林大师的话说,也有严肃相声和不严肃相声之分。今年春晚,曲坛宿将姜昆与搭档戴志诚的相声《新虎口遐想》,令人们开心欢喜的同时亦凸显了说唱文学传统的家国情怀:尽管它其中涉及了“动物园园长因贪污老虎伙食费被调查”的内容,还以“老虎苍蝇一起打”为“底”,但,大可不必将它挂上“反腐相声”的标签,就其作品整体性而言,我认为它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则是“为中国老百姓代言”,即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些年党中央与老百姓关注问题的“平衡点”,诸如它婉转折射出的“对人民群众生存与生命的关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中华美德回归与建设”“惩治贪污腐败”“治理交通堵塞”等等,这些都是党中央近年高度重视、老百姓十分关注的国计民生之大事。所以,与其说姜昆的相声借用央视春晚的平台替老百姓代言,不如说央视将春晚平台提供给姜昆的相声,从而进一步体现与展示了党中央与全国人民对治理这些问题决不动摇的信心与决心。众所周知,近年来许多相声、小品节目都在“深刻”之外徘徊。但从今年春晚语言类的作品中我们却欣喜地看到,作者力图提高作品的审美层次与文学品位。尤其这段《新虎口遐想》,力求将其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语言的幽默风趣、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交织融合在一起,追求一种俗中见雅、喜中含悲、以小见深的艺术效果。更为难得的是它的遐想,不是姜昆自我的“胡思乱想”,而是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的一种大情怀:虽是逗乐,也知道“位卑未敢忘忧国”;让人开心,也没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文艺家一种主动、积极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一种视角看,它更像一则相声体裁的警世寓言。它的成功得益于创作者清醒的文化自觉,即对相声艺术的来历、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它是对侯宝林、马季新相声的“接着说”……1983年夏天,在青岛“全国相声评比座谈会”上,我曾有幸听到侯宝林、马三立等相声大师面对诸多相声后辈的悉心叮咛,侯宝林当时说:“《北京晚报》的笑林专栏登了一段批评我们了,小孩不愿学相声,理由是‘说相声得罪人,连姑姑、姨、大表姐都得骂我,因为相声把她们都骂了’……”马三立则提醒相声演员“不能满足当滑稽人,当滑稽人就谈不上让人有回味。相声要逗乐,又不是单纯逗乐”。很欣慰:今年春晚的相声与小品节目,恰是用“要逗乐,又不是单纯逗乐”的品质,与观众“不隔语,不隔音,更要紧的是不隔心”,让人们在开心愉悦与咂摸回味中被打动或感动。说唱文学传统的传奇色彩
曲艺艺谚里有“无奇不传”之说。以特殊反映普遍,以具体反映抽象的方法,本是说唱文学的重要传统。今年春晚,蔡明、潘长江、潘斌龙演出的小品《老伴》,其传奇性来自于在平常中发掘不平常的人和事;而姜昆、戴志诚的相声《新虎口遐想》则完全是不可能发生的奇人奇事……但,因为它们的“传奇”揭示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便使之“不平常”成为刻画独具个性人物的画龙点睛之笔:失忆的潘长江满大街找老伴变得合情合理了;在“大忽悠”满天飞的年代, 30年后第二次掉进老虎洞的姜昆遭遇“明白人”亦极具典型色彩和可信度。本来,已经成为家喻户晓文化名人的姜昆,对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继续在相声舞台上刻画、塑造“小人物”造成很大被动。不曾想智慧的姜昆,竟然把曲艺的“跳进跳出”演绎得淋漓尽致,干脆把“假设性”敞开说,带着观众一起发现、探讨、对话30年后的新遐想,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他这段新相声的新奇性与观赏性。近年来,相声、小品创作不尽如人意,除了作者、演员的浮躁等原因之外,与其“难”也不无关系——难就难在它故事要“峰转岭回,屡现奇观”;难就难在它“拙中含巧,平中寓奇”的情节布局和“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思维与表现技巧……而最难最难的则是在顺应观众审美“口味”的同时,去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正如一位曲艺名家说的,说唱文学前有“种根”,后有“关锁”,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细节生动,情节波折起伏,奇正相生,涉处成趣,才有可能给观众以无尽的兴味。快板书大师李润杰,生前曾把不会写作的曲艺家形象地喻为“缺一条腿”,这是一句金口玉言式的善意提醒。相声《新虎口遐想》与《姥说》等,它们所以受到今年春晚观众欢迎,自然亦受益于它们的演员也是作者,由此作品与表演才可能相依为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潘长江、蔡明、潘斌龙表演的小品《老伴》
说唱文学传统的诗性演绎
说唱文学是诗性的家常话,即令观众在家常话般的朴素语言里感受到声外有韵、弦外有音。“能在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今年央视春晚,老革命朱光斗先生演唱的快板儿让我久久难忘:“1927年,南昌的城头响枪声,人民有了子弟兵;劲旅会师在井冈山,万里长征到了延安……”无疑,它高就高在“口语化、诗意化、动作化、音乐化”的协调统一;而蔡明一句“颜值越高,责任越大”亦引发了我的许多由此及彼的联想;尤其姜昆那句“你掉的时候不对——晚高峰”,其实它仅仅是指“堵车”一件事,而我却“阴差阳错”地想到了“雾霾”等30年以来的诸多“新挑战”。我甚至由此还联想起了一位哲人的话:人生最要紧的不是你站在什么地方,而是你朝什么方向走。在今天这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你所拥有的什么已不再重要,你将拥有的什么才能证明你的价值……应该说,这些语言与以往某些相声、小品刺激我的“歪想”“想歪”等有天壤之别。我们提倡、强调坚守健康、纯正的说唱文学传统,绝非是让相声、小品走到说教化、概念化的路子上去,更不是放弃其大众化的品性去故作高雅,而是期待、呼唤雅俗共赏的深入浅出。好的相声、小品,恰恰是通过“家长里短”张扬真善美,由此抵达“以小见大”的境界。“曲艺家的肚,杂货铺”,所谓“杂”,不是卖翡翠、珍珠,而是卖与老百姓生存息息相关的“针头线脑”“油盐酱醋”。所以,历史上优秀的传统说唱文学唱本,即使说皇帝,也是涉猎他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即写他的情感世界——以此去诱发广大受众的情感共鸣。健康、纯正的说唱文学传统,从来都是通过具有诗性表达价值的好故事、家常话,给观众提供一种健康愉悦和有益启迪,让人们在享受与欣赏过程中,自己体验、补充、丰富、感悟。当年,马三立、侯宝林、马季、赵丽蓉等相声、小品名家,因为坚持不断学习和创新,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天,虽然相声、小品艺术依然受众甚广,但从总体上来看却鲜有传世之作。真正好的作品,应当是从本质上贴近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于潜移默化中让人获得一种振奋、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而不是低俗的、一笑了之的快乐。同意这样的判断,没有不想写出好作品的作家,而平庸、低俗之作的泛滥,关键在于一些创作者不具备写出抵达“审美高境界”好作品的能力和素养。
好观众需要好节目培养。真高兴,今年春晚的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点燃了我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