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春节档上映了多部影片,笔者观影着实忙活了一番。看下来,印象最深的是由韩寒编剧、执导,邓超、彭于晏、赵丽颖等主演的《乘风破浪》。虽然名为《乘风破浪》,它传达的价值观却相当稳健,以颇为巧妙的喜剧形态,关注小镇青年这一时常被遮蔽的群体。
韩寒通过《乘风破浪》致敬多部影片,其中包括1993年陈可辛执导的《新难兄难弟》。《乘风破浪》与《新难兄难弟》在故事组织上非常接近,都讲述了一对感情不睦的父子的故事:儿子通过穿越经历一系列事件,最终体谅了父亲,回到现实世界后与父亲达成和解……与春节档其他影片要么抓住IP“竭泽而渔”,要么大玩异域风情不同,《乘风破浪》虽然借助穿越的外壳,却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气质,并将镜头焦点对准小镇青年群体。有数据表明,21岁上下的小镇青年是中国电影的主流消费群体,但大银幕上,都市俊男靓女挤占了小镇青年的位置,观照后者心灵或心路的影片并不多见。韩寒的新作多少弥补了这点遗憾,耐人寻味。
《乘风破浪》的叙事涉及“过去”与“现在”两重时空。在“过去”,父亲徐正太风光无限,甚至有精神领袖的意味,儿子徐太浪是他的“小弟”;而呼喊着世界不会改变的徐正太在“现在”,在成为顶级赛车手的儿子面前,无可奈何地显出老迈与窘迫,世界终究变得让徐正太们感到陌生和疏离。因此,当亲历了“过去”的徐太浪与父亲达成和解,与其说是迫于父权,不如说是历经沧桑后的包容、体谅。因为,当世界改变,基于“过去”的规则而建立和巩固的父权已经不复存在,相较于“现在”所崇尚的速度与光荣,“过去”的情义和慢生活才更动人。“过去”的小镇青年身上,仿佛赓续着传统乡土中国的某种烙印。《乘风破浪》用爱与人性的力量化解现实世界的诸多矛盾,有过于轻而易举之嫌,但同时也让影片回归稳健、可被广泛接受的价值立场,适宜春节档和我国电影的总体环境。
有人说,《乘风破浪》缺少韩寒的气质,韩寒应该是批判现实的。可笔者恰恰觉得,不必抵制诱惑的坚守不是坚守,不必承担压力的批判不是批判,《乘风破浪》难道不是韩寒一贯风格的又一次展现吗?
《乘风破浪》里没有现实批判,却拥有较为巧妙的喜剧元素。纵观中国的喜剧电影,有两类特别流行:一类依靠频出搞笑的“金句”,一类主打有特别天赋与能力的演员。这两种办法当然很容易引人发笑,但前者往往漂浮于叙事之外,一不留神就沦为段子拼盘;后者则容易颠覆叙事,整部影片多成为大腕儿的耍宝卖乖之作。从喜剧观念层面来看,这两种办法都称不上巧妙。《乘风破浪》的笑点则主要来自故事逻辑本身,“金句”不如韩寒执导的第一部影片《后会无期》多,但每句都是在特定情境下,人物不得不说的话,没有刻意抓哏之嫌。一向善于以“牺牲”自己娱乐观众的邓超,也没有在《恶棍天使》风格的“不归路”上走下去,而是表现得十分收敛,显示出难得的分寸感。噱头让位于故事,《乘风破浪》没有总让人笑,而是使人笑得不尴尬、不肉麻。彩蛋里的一幕,几乎有些笑中带泪的意思。再加上赛车场面等镜头调度的功力,《乘风破浪》的电影形式感很强。当然,《乘风破浪》还不足以证明导演的杰出,但不得不说,作为导演的韩寒进步很快,比多年来那些致力于耍贫嘴、卖洋相的喜剧人、电影人聪明许多。
就像经典影片《大话西游》在时空穿梭的细节处理上经不起严格推敲一样,《乘风破浪》穿越前后的部分细节还可以更加完善,但这对影片的价值立场与喜剧感觉的传达并无多大影响。世界上那么多好电影,没有哪一部详细讲述了主人公每天的琐碎生活。可是,谁又因此说它们不是好电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