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卢卡斯曾在CBS的一次采访中炮轰奥斯卡:“这一场是政治竞选,跟艺术成就没有一点关系。”美国大选要砸钱,奥斯卡也要砸钱俘获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6000个“选民”的心。关键是,要砸多少钱才能拿到奥斯卡呢?
据CNN的报道,一个奥斯卡评奖季,好莱坞向评委宣传其提名影片的总花销可达5亿美元,这些钱可以制作16.5部《爱乐之城》。这些钱都花哪儿去了?花得值吗?
“最佳电影”大约要砸1000万美元
因为评委有6000个之多,再加上评选流程十分复杂,要靠钱“买”一座小金人是不可能的。不过,即使是一部好电影,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奥斯卡脱颖而出,少不了砸钱争夺稀有的注意力。
华尔街日报称,2013年,索尼为了让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菲利普斯船长》获得奥斯卡提名,大约砸了420万美元。制片人史蒂芬·福洛斯曾在一篇博客中公布,2011年到2014年间,4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提名的影片的宣传费用从530万到830万美元不等。这些钱不包括电影公映的宣传费用,而是出自额外的“夺奖预算”。福洛斯估算,一次成功的“最佳电影”游说活动,大约需要花费1000万美元。
那么,这些钱都花到哪里了?福洛斯指出,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投放广告上。奥斯卡评奖季,权威杂志《好莱坞报道》仅一页的广告费就高达数万美元。其他的花费包括送主演去参加各种电影节、去上最火的脱口秀,以增加电影的曝光率。当然还要请公关公司针对6000位评委进行游说:包括给评委们寄样片、专门为评委组织专场放映等。好莱坞记者盖尔·墨菲(Gayle Murphy)指出,这些要价不菲的公关公司知道学院奖的成员是谁,知道如何接近他们,甚至知道他们的喜好。
那些奥斯卡游说丑闻
当然,游说也有游说的规则。学院规定,提名人可以通过广告拉票、可以举办专场放映会拉票、可以通过媒体采访拉票,但不能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的方式拉票。今年,学院特别禁止评委参与任何与影片相关的非放映活动,聚会或晚宴。
然而2010年,《拆弹部队》制片人之一尼古拉斯·沙尔捷(Nicolas Chartier)曾群发了一封邮件给评委,鼓动人们为自己的独立电影投票,而不是“那部花费5亿美元的大片”(贬损竞争对手《阿凡达》)。最终,尼古拉斯被禁止参加当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不过,那一年《拆弹部队》大获全胜,尼古拉斯也在颁奖礼举行1个月后拿到了他的小金人。贬损竞争对手的手段并不是仅此一例。无论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爆出低薪聘用童工,还是《刺杀本拉登》被批评纵容酷刑,这些评奖季冒出来的丑闻常常被认为与竞争对手的恶意炒作有关。
虽然砸钱给影片打广告的方式很平常,但2011年奥斯卡评奖季,女星梅丽莎·里奥(Melissa Leo)自己掏腰包打广告的行为,还是引发了不少争议。临近颁奖礼,这位凭借电影《斗士》入围当年最佳女配角的50岁女星,比起其他年轻女星,媒体曝光率远远落后。于是她穿上晚礼服、画上精致的妆容拍了几幅照片,通过媒体上的广告版面发布出来。不过,这样的自费广告,往往给人带来不好的印象。对此,梅丽莎的回应是,她是用这种方式抵抗奥斯卡的“年龄歧视”。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梅丽莎的行为,她最终赢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砸这么多钱值得吗?
对小金人的争夺战耗资巨大,这些花费值得吗?“奥斯卡效应”有没有被高估呢?据统计,今年被提名“最佳影片”的8部影片,有7部在提名后一周的票房收入比前一周有所上升,但涨幅差距大。《钢锯岭》上涨了432.8%,《爱乐之城》上涨了45.2%,而《隐藏人物》反而跌了10.9%。
2013年,据数据分析师艾德蒙·赫尔墨(Edmund Helmer)的统计,剔除其他元素,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票房平均增加300万美元,而获得金球奖平均增加1400万美元。这大概是因为,奥斯卡是整个评奖季的末尾,许多电影已经上映了好一段时间,甚至已经下档。那获得奥斯卡可以给演员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回馈呢?2014年,学者凯文·斯威尼统计发现,获得奥斯卡奖可以让男演员每部电影收入增加390万美元,然而这个增长在女演员那里却不明显,平均只有50万美元。这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电影行业的性别偏见。
总之,“奥斯卡效应”并不是在每一部获奖影片和每一位获奖者那里都同样明显,为了夺奖砸掉的钱并不是都能收回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前赴后继。当然,追求奥斯卡不仅仅是为了钱,赫尔墨说,奥斯卡带来的荣耀和机遇难以估计,让这个奖至今仍充满诱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