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打开电视机,占据人们视线的都是几档励志探险类或是明星亲子类综艺节目。但最近,大家发现荧幕渐渐“安静”下来,《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等几部人文综艺,“俘获”了不少人的心。
身处喧闹的时代,人们对“清流”的向往空前,那些以沉静力量和人文情怀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节目自然脱颖而出。
在世界范围内,这类节目也受到了许多国家观众的好评,一经播出便风靡全国。这些“现象级”综艺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
英国
书信中的情谊绵延至今
浪漫复古的英国人对于书信的热爱和依赖绵延至今。作为国内综艺《见字如面》的原版,原版的《见信如晤》(LettersLive)由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在2013年发起,目的是为了向书信写作艺术和精神致敬。
最开始,活动只是在伦敦一间临时房屋里举行,但随着影响力的逐渐扩大,社会各界的名人都被吸引前来参加,在现场观众面前朗读那些“理应受到更广泛关注”的书信。如今,《见信如晤》已成为英国全民期待的阅读盛会。
尘封的书信原本也许只是个人的记忆,但通过诵读的方式,把信纸背后一个个人的生活展示了出来。这一晚三小时的精彩朗读带给观众笑声,也催人流下感动之泪。此外,为了保持神秘感和趣味性,节目中的朗读顺序事先不会对外公布,也就是说,观众不会提前知道下一个朗读者是谁,朗读的又是谁的信。现场的气氛便全靠信件内容带动。
开播几年来,《见信如晤》里朗读的信件跨度从文学历史到名人轶事再到普通人的故事,负责朗读的名人也经过精心挑选,意欲与主题相契合。
比如,曾在《模仿游戏》中饰演图灵的演员,也就是中国观众熟悉的“卷福”,就朗读了“计算机之父”图灵写给友人的书信;而剑桥大学毕业、文学功底深厚的汤姆·希德勒斯顿则朗读了英国作家杰拉尔德·达雷尔写给妻子的情书。出现在节目里的传奇书信还包括印度领袖甘地写给希特勒呼吁和平的信、伊丽莎白二世写给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司康饼配方、泰坦尼克号沉没前发出的电报等等。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曾公开表示,“《见信如晤》让我停下脚步去想象信件作者的生活和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观众、朗诵者和信件作者在活动现场彼此紧密相连,让我们更能深入地了解这些鼓舞人心的人类文明物件。很荣幸能朗诵这些书信,它们代表了沟通交流中的诗意,像一扇扇窗户一样,让人看到了作者的热情、美丽、痛苦和幽默。”
法国
与陌生人相约“未知地带”
《相约未知地带》是一档在法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曾创下了29.5%的超高收视率。近5年来,每一期都有600-800万左右的法国观众收看,在总人口只有6000万左右的法国,相当于每7至8个法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是这档节目的“粉丝”。
每一期节目中,主持人都会邀请一位知名人物与他一同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与一些陌生人相遇相处。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讲述在基本与世隔绝、环境艰苦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哲学是什么,以期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观众们带来启发和思考。
开播至今,《相约未知地带》曾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的13个国家进行过录制。节目耗费巨资通过航拍、移动镜头、长镜头等多种拍摄方式表现当地自然风光之外,更重视的其实是利用场景、对白和旁白介绍当地的人文风情和社会经济现状,让各行各业、背景不同的观众都能在节目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去年,《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在法国播出,这是节目开播10年来首次在中国录制。用总编剧弗兰克·德普朗克的话来说,“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节目不能让中国缺席”。
这一期,法国影星克洛维斯·科尔尼亚克与主持人一道来到贵州省榕江县的阳开苗寨,用两周的时间与一户苗寨家庭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要抵达目的地“未知地带”,节目组首先要在上海转机,到贵阳后再转乘10个小时的汽车,最后还要徒步行走两个小时,可谓长途跋涉。直到龙老扭、朱老铺和蒙老号三位苗族村民带着热情的笑容出现在村口的盘山路边,一度产生焦虑的嘉宾克洛维斯才放下心来。
《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的正式拍摄时间是2015年9月,但总编剧弗兰克早在两个月前就到了苗寨进行准备:选择拍摄人物、拍摄场地、航拍取景、电力供应、节目组的食住行……接受记者专访时,弗兰克说,“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国,我觉得应该做更多的事情颠覆法国人对中国的传统印象。比如,我们首次在节目中加入了现代化大都市——上海的镜头,目的就是体现中国社会的多元性。”据悉,以往每期《相约未知地带》都是直奔生活环境艰苦的目的地,只有这次到中国的拍摄增加了上海的镜头,向法国观众生动地反映了真实、多元的当代中国面貌。
印度
“草根诗人”吟唱自己的作品
在孕育了伟大诗人泰戈尔的文明古国印度,人们对“诗和远方”的憧憬不亚于中国人。类似《诗词大会》这样的国民文化类节目在印度也很火爆,其中好几档王牌节目已经热播数年。
印度SAB电视台自2012年开始,每周六晚上都会在黄金时段播出一档风格轻松幽默的诗歌推介及朗诵节目。节目的名字很有喜感,叫《哇塞,太棒了》,其中一个环节会选出普通人创作的优秀诗歌,并由作者当场吟唱。几年来,一批年轻的“草根诗人”从这档节目中走了出来。
《大文豪》是印度另一档人气诗歌类节目,由47岁的著名诗人库马尔·韦施瓦主持。由于节目火爆、粉丝众多,韦施瓦本人甚至还步入政坛,在上届国会议员选举中仅以微弱劣势败给拉胡尔·甘地。而在印度最大的卫星电视服务商塔塔天空旗下,由70岁高龄的贾夫德·阿克塔尔领衔的诗歌对联吟诵节目,在机顶盒用户中点播量很高。
印度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语言也呈现多元化格局,但历史悠久的梵文几乎是该国多元文化的根。在印度复兴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梵文的学习受到各界重视。印度国家电视台新闻频道为推广梵文,每周末会播出一档歌词翻译比赛节目。参与者要将该国金曲(多为宝莱坞电影歌曲)的歌词翻成梵文,现场产生最佳翻译奖,奖金为1万卢比(约1030元人民币)。
文化类节目在印度受欢迎并非偶然。据了解,印度中小学每年都会举办写诗、背诗、读诗等比赛,这些活动对唤醒人们的古典情怀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日本
猜字谜带动“汉字学习热”
俳句作为最有日本特色的古典短诗,由中国古代汉诗绝句发展而来,以短小抒情著称,在日本社会流传甚广。在同处东亚文化圈的日本,“俳句大会”可谓是综艺“常青树”。
在日本,全国各地的电视台或多或少都在制作一些与有关俳句的娱乐节目。早期的节目如NHK电视台松山分局自1991年推出的《俳句王国》,以及1994年播出的《全国俳句大会》。《全国俳句大会》每周确定一个诗歌主题,对投到节目组的作品进行评选,每年1月还会举办年度大会。
其他电视台如大阪电视台、每日电视台等都有自己的《俳句俱乐部》,邀请一些作家和文艺界的嘉宾朗诵、点评俳句,一些常出镜的俳句作家因此走红,也有一些“毒舌”嘉宾落下毁誉参半的口碑。
感受汉字之美也是日本“国民文化类节目”中的一个主题。热门的益智类、竞猜类节目包括朝日电视台的《Q猜谜王》、富士电视台的《六角猜谜》等。节目中,嘉宾们分组比拼汉字的书写方式或假名读音。由于很多题目和社会风尚、时事热点联系紧密,不少日本人都愿意在一天的工作劳累后补充一些“精神食粮”。
虽然日本的文字吸收了汉字的精髓,如今的日文中依旧有很多常用汉字,但对于现代日本人来说,掌握汉字的正确写法并不是轻松的事。在玩汉字猜谜时,嘉宾经常错误百出,令人哭笑不得。
值得欣喜的是,这种寓教于乐的综艺秀在享有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带动了年轻人学汉字的热情。节目中反响强烈的试题还被一些日本高中看中,引用到了试卷中。此外,老师们也特别鼓励在校生观看这类有营养、有品位的节目。
对于重视控制运营成本的日本电视台而言,这类“国民文化类节目”既能提升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节目制作难度也较低,是“事半功倍”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