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和商业层面看,《嫌疑人X的献身》无疑是一部“IP”运作成功的典范,但正如诸多“跨文化”改编或翻拍的国产电影一样,该片仍未能在“本土化”上走得更远。
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剧照
作为日本著名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第二”知名的小说作品, 《嫌疑人X的献身》此前已两次被成功搬上大银幕。无论是2008年日本导演西谷弘导演版,还是2012年韩国女导演方银振的翻拍版,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由于珠玉在前,苏有朋导演的中国版自3月31日公映起,便在票房走高和争议不断中一路前行。抛开商业运作层面不谈,笔者仅从创作角度探讨影片改编的得失。
原著小说是东野圭吾创作的“侦探伽利略”系列作品的第三部。该系列的主人公均为一位名叫汤川的天才物理学家,类似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是一位智商超群的推理高手。由于这种既定的、系列化的“侦探式”人物形象,需要依靠破获多个案件(多部作品)才能完成对人物的塑造,因此在单部作品中,叙事的核心往往都是犯罪嫌疑人,以此来反衬侦探的个人魅力。亦如《嫌疑人X的献身》 ,讲述的便是汤川的大学同学——数学天才石神为了替所爱之人靖子脱罪不惜杀死无辜流浪汉作伪证的故事。
与小说不同的是,电影故事需要一个更为完整和鲜活的主人公形象,可单就《嫌疑人X的献身》这一部作品而言,汤川的主人公形象却还是略显单薄,这也给改编增加了难度。如果照搬原著,除了迎合原著粉丝,很难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因此导演西谷弘在拍摄日版电影之前,已经启用了原班演员阵容拍摄了十集电视系列剧,并且还由导演西坂瑞城拍摄了一部前传电影,为该片做了“铺垫”
。这使得该片成了类似“柯南”那种系列剧集的“剧场版” ,也就巧妙规避了上述问题。
但若要将其进行“跨文化”改编,非但无法取巧,反倒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即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改造?尽管原著的故事扎实且构思精巧,但无论人物气质还是氛围营造,都带有浓郁的日本社会气息,简单的背景置换亦容易造成“水土不服”
,必须要有效地询唤本土观众的“焦虑”才能令影片获得成功。
对此,韩国版的改编策略值得借鉴。创作者似乎意识到,汤川作为一个经典的侦探形象,虽有一定的知名度,却远不如福尔摩斯或波洛那样“家喻户晓”
,与其依葫芦画瓢重构一个“韩国版”的物理天才,不如直接将这个角色删去。于是在韩版的电影中,“汤川”被改造成一个韩国警匪片中常见的中年刑警,其“落魄硬汉式”的大叔形象与“石神”的高智商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在原著中就是叙事核心的“石神”便成了影片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公。加之影片又强化了“石神”和“靖子”的感情戏份,令整部影片呈现出韩国警匪片所特有的黑色和浪漫的本土化风格。
反观苏有朋导演的中国版,在改编上反倒不如韩国版大胆和创新,显得有些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影片基本保留了原著的叙事框架和人物设置。创作者似乎也意识到“汤川”这一人物形象的单薄,于是加强了“汤川”和“石神”的前史设计。在原著和日版电影中,“汤川”和“石神”只是同校不同系的大学同学,二人只是普通交情。在韩版中,二人则是高中同学,但“石神”不过是“汤川”眼中的“怪人”
,二人亦没有更深的交情。而在中国版中,唐川(汤川)和石泓(石神)被改编为从高中起就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兼对手,更符合所谓“双雄”模式的设定。
尽管改编体现了创作者良苦用心,也不失为另辟蹊径。但颇为遗憾的是,影片看似建构起了“双雄”关系,实则却是最大的败笔。在原著及其他两个版本电影中,“汤川”对于“石神”而言,不过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闯入者,“石神”知道“汤川”也是高智商,所以其犯罪计划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石神”和“汤川”之间的关系,认识即可,没必要过多展开,毕竟故事的核心讲述的是“石神”对“靖子”纯洁又扭曲的爱。但若是建构双雄式人物关系,那么“汤川”对于“石神”而言,就不仅仅是一个“高智商”的对手,二人之间需要建构更为紧密且具有戏剧张力的人物关系,这样一来,影片的叙事重心就得相应地发生偏转,故事结构甚至主题都得进行调整以适配人物关系的变化。然而影片却仍然照搬了原著的叙述结构(毕竟得忠实原著)
,只是依靠闪回和二人在一起追忆往事来填补二人的情感过往,这就导致二人之间的“较劲”和案件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割裂感。影片的后半段,创作者为了突出二人的“对立”
,添加了石泓假意要杀害唐川以便让自己被警方拘捕的情节,这一看似聪明、实则画蛇添足的设置直接导致了影片叙事的“失控” :原著中石神对靖子的“献身”之爱(亦是原著的精髓)
,让位于张鲁一和王凯这对“CP组合”的“相爱相杀” 。
此外,影片在本土化方面也略显欠缺,尽管在置景层面做了本土化的改造,但整个故事的基调却还是日式的。无论是人物的表演状态,还是对白的语言风格,都过于刻板地照搬原著及日版电影,反倒显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类型片的基础在于唤起观众的焦虑,国产类型片尤为如此。
《嫌疑人X的献身》尽管故事精彩,但与国内观众的现实焦虑本质上是游离的,那种过于压抑和极致的情感更符合日韩的社会情态,却并未触及到当下国内的社会问题,因此很难在现实层面引起国内观众的情感认同。或许对于部分制作者和观众而言,演员之间的“强行卖腐”或者“激情四射”就是所谓的“贴近现实”
,但笔者认为,运用故事之外的元素来吸引观众的创作经验,并不值得学习和借鉴,反倒体现出创作者自身能力的不足。
随着近年来中国电影“跨文化”制作的普及和“IP”概念的兴起,“跨文化”改编或翻拍似乎成为当下国产影片最为“稳妥”和“便捷”的制作方式。因此从资本和商业层面看,
《嫌疑人X的献身》无疑是一部“IP”运作成功的典范,但正如诸多“跨文化”改编或翻拍的国产电影一样,该片仍未能在“本土化”上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