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戏曲评论还应引导观众欣赏戏曲形式之美

发布日期:2017-04-1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刘新阳  浏览次数:
 

京剧《四郎探母》剧照 史春阳 摄

  与戏剧评论以及文学评论一样,戏曲评论作为一种特殊的附着在某种艺术、文学形式之上的评论文体,同样承担解读戏曲作品、引导观众欣赏与审美的使命。新时期以来,随着“主体意识”观念在戏曲创作中的高扬,如《秋风辞》 《新亭泪》 《曹操与杨修》《金龙与蜉蝣》等一批融文学性、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剧目的出现,新时期以来的戏曲评论也随之开始走上与戏剧乃至文学评论相近的发展道路,集中在文学性中挖掘和阐述剧作所展现出的丰富思想内涵,这种戏曲评论侧重的转变固然无可厚非,但作为戏曲评论中对于表演艺术的评述、评点乃至鉴赏,却随着戏曲评论的转型而渐行渐远地淡出了观众和读者的视线。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整体风格上继承了中国古典戏曲乃至传统艺术“写意传神”的独特美学特征,以虚拟、程式化、高度凝练的表演,呈现出“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成就了在世界戏剧表演领域中独一无二的表演体系。从文化意义上说,戏曲是在运用其举世无双的舞台艺术形式,表现、承载和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然而,现实中由于娱乐多元化的冲击而造成的戏曲观众流失,使今天的观众在欣赏戏曲演出时,很难理解表演者的唱腔、表演以及程式化动作的含义,从而在欣赏形式和了解剧情内涵之间形成隔阂,致使很多观众只能通过字幕机的显示大致了解剧情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看故事”固然是戏曲乃至戏剧所要承担的第一任务,但对具有独立而独特形式美的戏曲艺术而言,“看故事”绝不是看戏的终极审美目的,这也是京剧《四郎探母》 、昆曲《游园惊梦》能够在数百年间始终在戏曲演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缘故。戏曲演员通过舞台上“唱念做打”等各种表现手段,营造出剧情发展、人物命运的转折以及对人物思想情感的塑造,而这些表现手段的本身无论是程式美,还是写意的风格,抑或虚拟性的表演,都无一例外地来自于艺术形式的表现,戏曲艺术之美也恰在于此。因此,戏曲评论除在文本和文学层面给予读者和观众以必要阐释的同时,还应当肩负起引导观众走近并了解戏曲,引领观众一窥戏曲声腔和程式表演堂奥的使命,而并非仅做一名只通过文本对剧作进行时代背景、主题思想、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等文本意义上的阐述者,毕竟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作为戏曲评论者怎样才能具备戏曲审美引导者能力,并以此身份通过评论向读者、观众乃至表演艺术家传递如上的“导赏”信息呢?除了阅读相关表导的理论文章、书籍外,已故著名戏曲评论家吴小如先生还有过一段精彩而务实的论析:“我总的体会是,你对京戏的感觉和理解,学了跟没学就是不一样。我有个不成文的章程,觉得自己是个教书匠,教书得教古文古诗,可你自己要是不会作文言文,不会写古诗,就去教,那就是瞎白话。所以,我也就学作文言文,学作旧体诗。我并不想成为古文家,也不想成为诗人,但是我要学,学了知道这个诗应该怎么作,这个文章应该怎么作。后来我把这个道理延伸到戏里,我也得学,学了以后知道这个戏怎么唱,这样下来,就比光坐台底下看戏稍微明白一些了。 ” (吴小如: 《在京剧大师马连良艺术百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 《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9月版,第260页)吴先生通过古典文学教学的切身感受,推导出戏曲评论者如何养成相应素养,总结而得的这条可以被称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方法,也为今天的戏曲评论者提供了启示。吴小如先生身为北大中文专业的教授,在业余时间撰写了大量的戏曲评论,但他所写的戏曲评论无一不是在“若要论戏则必先懂戏,而要懂戏则必先学戏”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因而吴先生的戏曲评论不仅为读者和观众喜爱,同时也得到了来自专业领域内的认可和钦佩。吴先生戏曲评论的指导思想和撰写方法值得今天的戏曲评论家所效法和借鉴。

  事实上,在学习认知一门艺术乃至一门学问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捷径可走。若要让笔下的评论文章形象生动,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灵,光靠绚丽辞藻的堆砌是远远不够的,戏曲评论者还应通过学习实践掌握相应的戏曲舞台表演知识、要领及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审视戏曲的演出实践,用心灵去理解和体会艺术家在舞台表演时不同的艺术处理方法,从中发现、发掘艺术家们在表演艺术中通过“非文本叙述方式”在人物性格、感情塑造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既作为戏曲欣赏的导读,又可以视作对戏曲演员表演艺术品鉴的戏曲评论,既可以引导读者和观众在欣赏戏曲演出中应该以怎样的标准和要求欣赏戏曲、领略戏曲之美,又能对表演艺术家的表现与发挥提出自己可供参考的有益建议,引领观众在“内行看门道”的道路上对当前戏曲演出的质量提出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公共平台上作为一种激励的方式,勖勉舞台表演者提高、加强对自己的要求,从根本上促进戏曲在当下传播与传承步入良性循环的轨迹。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中华戏曲无疑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让观众懂得并欣赏戏曲的形式美,才可能使观众通过戏曲的形式进一步去深入了解戏曲所表现表达的深刻内涵,而非一般性的了解剧情,最终,通过美轮美奂的戏曲艺术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与意义,我以为,这是当前戏曲评论所要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和使命。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