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融入当代生活,文物建筑才能“活起来”

发布日期:2017-04-27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宛诗平  浏览次数:
 

  【事件】上海修缮四行仓库,让文物建筑实现再利用

  【观点】有些文物建筑不深藏“闺中”,让群众看得见、走得近,才会有生命

  近日,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评选结果揭晓,上海四行仓库修缮工程最终全票获选。作为10个入选项目中唯一的近现代项目,上海修缮四行仓库,并将其中近五千平方米空间改建成“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对外开放,这一举措不仅更好展示了其历史的原貌,还让四行仓库这一文物建筑有机融入城市发展,与时代同呼吸,让文物建筑真正“活起来”。

  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保护好文物建筑,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了解到,据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当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为536001处,其中约4 . 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已消失,如此局面让人痛心。

  笔者以为,文物建筑是供人触摸历史的“活化石”,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外,更是一座城市历史文明的微型样本和魂魄所在。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气质,能够从一座座文物建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厢一院、一书一画上辨识、显现出来。因此,保护好文物建筑相当于传承城市文脉,也是塑造城市精神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相反,任由这些历经风雨淘洗的文物建筑消失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既对不起历史先贤,更有愧于后人,最终只能是文化历史被粗暴地割断,文化特色逐渐消逝。

  然而,据笔者观察,在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中,除了一些地方存在的乱拆乱建现象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重视。即,只就保护说保护,将文物建筑这类“活化石”束之高阁、待字闺中,认为深藏“闺中”才是不被破坏的保护。这样的保护看似合理,却忽略了问题的根本:为什么要保护“活化石”?因为“活化石”有文化价值,作为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精神家园”。但笔者以为,“精神家园”的价值最终必须要通过和群众的零距离接触才能体现,文物建筑群众看得见、走得近,“活化石”才会有温度、有生命。

  笔者以为,拿普通百姓的例子而言,一口铁锅每日炒菜,可能使用十几年,如果束之高阁,可能几年下来就锈蚀不堪。在文物建筑的保护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罕见。有许多老屋,居住了数百年未见毁坏,在成为文物保护对象之后,由于居民全部迁出,很快变得死气沉沉、破烂不堪。倒是一些千年古寺,由于僧众常驻,反而能够容光焕发。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将文物建筑供奉起来,这样的“保护”未必是最优策略,也许将其利用起来并利用好,才能实现文物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不让其成为“建筑木乃伊”而“死”得更快。

  上海在确保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将文物建筑有机融入城市发展,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而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让文物建筑“活起来”,可谓抓住了保护文物建筑的关键。因此,笔者建议,许多文保单位不妨试着效仿上海的做法,让文物建筑得到修缮并被更多的人接触、认识,展现其人文的底蕴、审美的价值,让文物建筑在时空的流转以及人群的流动中真正被保护下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