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生死大命题,要由意义来填写

发布日期:2017-04-04  来源:解放日报  浏览次数:
 

清明时节,让我们谈谈生与死的话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对此讳莫如深,而在书本世界里它却是那么灼热的主题。无论是“未知生,焉知死”的世间逻辑,还是“未知死,焉知生”的生命感悟,都会在探讨生死、关注生命教育的图书中被锤炼、被洗涤、被升华,获得文字和思想的重量,再直直砸向读者的心灵。

  今天,本版选取的这些书籍,将带领读者走过文字的千山万水不断省思死亡命题,以抵达关于生与意义的感悟。

  与日常生活不同,死亡是书籍热衷谈论的话题。但即使是文字中的这个话题,也总令读者触目惊心。

  毕竟,千古艰难唯一死。但生命却正是有了这道天堑,才得以开展,得以深邃。“死不能从消极的意义上去理解,正是死亡才使得生命中的一切富有意义。”

  这些书籍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开启了一堂堂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课题冷峻,但内在温暖。

  死亡课

  在那些冷峻而多情的医学叙事作品里,死亡呈现出独特的视角、鲜为人知的专业性、原汁原味的现场感,更有一种出人意表且引人深思的人间温度。

  当死亡可以如此多情、告别有了“最好”,“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这样的诤言,已非文字表面上的触目惊心,而是一场由死亡主讲却直抵生命终极命题和心灵感动的特殊“死亡课”。

  死亡,从来无法回避。但人们依然需要这样的“死亡课”来传授其中的道理,以不懵懂、不忧惧的姿态,坦然面对。

  重新认识生命大结局

  《死亡如此多情》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编

  中信出版社

  “生命大结局——一个你不愿意提及却又无法摆脱的必然,它的阴影笼罩着你的一生。当你卧病在床,当你年老体衰,当你亲友逝去,对它的恐惧会悄然袭来。请你翻翻此书,看看这些医生的口述实录,想想他们内心的无奈、挣扎和感悟。也许你会重新认识生命的大结局,克服恐惧,淡然应对。”这道出了此书的意义。

  《死亡如此多情》采访了百位医护人员,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还原一个又一个惊心又感人的生死现场,诉说关于死亡的种种“多情”,是一部颠覆传统生死观念的纪实文学。

  阅读这样的人间真实,定会启迪读者去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

  有温度的“临终见证”

  《长远看来,我们都已死去!》

  [澳]肯·赫尔曼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书名是多么触目惊心。

  但“死亡”这个词,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将来。它也是在各大医院重症监护室里轮番上演的真相。

  这是一本讲述发生在重症监护室里的案例的书籍,也是一堂关乎死亡的课程。国际重症监护领域专家肯·赫尔曼教授直面内心深处,用饱满而真挚的笔调,记录了重症监护室内一系列“原汁原味的、躲在医院幕帘后的生死故事”,追问医疗救治的终极意义、生死命题。

  这部医学专家的重症监护室守护笔记,被译成22种文字,令世界各地的读者感动落泪。它是一个有深度的医学叙事,更是许多有温度的“临终见证”——“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故事,带领我们进入了重症监护的独特世界。在那里,最原始也是最深切的人类情怀,与最为先进的医疗科技一直在发生激烈碰撞”。

  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最好的告别》

  []阿图·葛文德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一本描述衰老和死亡的沉重之书,却受到了读者追捧,登上了各种畅销书榜单。

  当病人在死亡的边缘徘徊挣扎的时候,医生该如何去安抚他?医学不能实现他的欲望,但医生可以为他走向死亡缓缓摆渡。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

  作为一本会讲故事、入情入理的医学读物,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沉重话题,《最好的告别》触动的不仅是医学思考,更是关于生命的探索。即不仅告诉医生们如何尊重生命、挽救生命,也告诉读者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正如读者所说的,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生死感悟

  他或她,一字一句,垒起自己面对生死天堑的泪水与努力、艰辛与喜悦、代价与感悟。

  生命冷却,却留下灼热的感悟,不绝地敲击读者的心灵。那是至为真切的对生命的透视、对死亡的对峙,具有沉甸甸的力量和震撼性。

  生死感悟,都是不染尘埃的生命叩问: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起死回生后的感悟

  《向死而生》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这是英国著名作家本森的亲身经历,濒临死亡又起死回生后的日记体感悟和思考。

  曾经,他以文字为生;曾经,他只埋头于工作;曾经,他毫不关心家人……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倒下,病入骨髓,躺在床上,说不出,写不动……

  渐渐地,他开始去体会亲情的温暖、发现自然的美丽、思考生命的意义、审视人类与人性的蒙昧……

  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作家,在和病魔斗争的同时,写下了这本笔笔含情字字有痛的“死亡”日记。全书共有66篇日记,篇篇都围绕“死亡”这个永恒命题展开,作者结合自己病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不同的视角和事件切入,深入探讨关于心灵的成长、生命的意义等多种问题,引人深思和觉醒。

  摇篮旁的忧伤生命思考

  《妞妞》

  周国平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成长与死亡的相伴相行,让生命的话题变得尤为脆弱而深刻、凄美而惊心。

  妞妞是作家周国平仅活了562天便夭折的女儿。作者以一个父亲的札记形式,真实记录妞妞成长的各种细节,他和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幼女爱哀交加的心境,以及在摇篮旁、墓碑畔的忧伤生命思考,通过剖析生命的诞生与消亡的过程来辨析人生的意义和情爱的真谛,写下了一个“感悟生与死的心灵之作”。

  其行文的哲学意味,让人们在感叹一个具体生命生死的同时,也关注人类普遍的生命意识,将生命个体的悲剧意识泛化到人类的苦难中。面对一个幼小生命的凋零,周国平给出了他关于生命的意义、死亡、灵魂和超越这些基本命题的思索。

  有意义的“未完成”

  《此生未完成》

  于娟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于娟的一生,就是一本“未完成”的书。这名32岁的女子,是一名有着美好前程的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也是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在与晚期癌症抗争一年四个月之后,生命定格。

  一年的生死折磨,她写下这些:她的病,她的一生,她的坚强和柔软,以及病中的众生相。

  “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胸有惊雷而面若平湖。只是用自己肉躯的痛苦去换得人生的参悟,代价实在太大了。”生死边缘,她有了那么痛又那么平实的领悟:好好活着,好好爱护自己和身边每个人。其余的,“神马都是浮云”。

  她用她年轻的生命,成就了这个“未完成”对他者的警醒与启思,让这个“未完成”深具意义。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书封上这句平实的话敲击着每一个人的心。

  一种疾病与死亡的修行

  《恩宠与勇气》

  []肯·威尔伯著

  三联书店

  美丽女子崔雅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计划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被发现罹患乳腺癌。

  完美的邂逅,变成了随后五年漫长的艰难岁月。在这个厄运中,人们真的很难分辨谁比谁更痛苦——是饱受疾病煎熬的崔雅,还是咬紧牙关与她并肩作战的肯。正如人们说,“你也没法把《恩宠与勇气》当作爱情之书或者死亡日记,它是一种疾病与死亡的修行,从恐惧、愤懑与怨怼里,慢慢学会豁达、安详与慈悲。”

  这个与病魔斗争的故事,最后告诉大家的是,接受死亡,乃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就像崔雅的终极理解,“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项奖赏”。

  生命的意义

  生死之间,最值得追寻的是生命的意义。

  具有了“意义”的指向,生的珍贵才真正得以存在与延续。这种意义是多向度的,文化上的宏阔丰富和生命体验的具体而微都不可或缺。那么,向文化名家们去探问其中的真谛,在光与尘中踏实体验生命的历程,便是殊途同归的方式。

  比如,《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的作者,他的人生就如同这一书名的代名词。死亡如此逼近,困难如同炼狱,唯“意义”不可舍弃。

  一个关于生死观的文化峰峦

  《我的生与死》

  马明博选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古今中外,无数哲人都在思考这个‘死’。我们普通,平凡,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哲人的思想去理解和感悟,他们睿智、严肃、沉着的态度会帮到我们。”读者十分朴素的话语道出了这部书的价值。

  翻开书页,与读者面对面畅谈死生的是这样一些中外名家:鲁迅、冯友兰、季羡林、苏格拉底、托尔斯泰、叔本华,等等。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摆出不同的交流姿态,将自己对人生终极命题的慎重思考,郑重传递到读者的生命中。

  那些人生的起伏、生命的温度、智慧的光芒,冲破时空的阻碍,汇聚在这本文化名家话生死的书中,就像筑起一个关于生死观的文化峰峦,雄伟壮丽,郁郁葱葱。读者一路攀登,终会有所悟。

  人生最难的是学会爱

  《生命之轮》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著

  重庆出版社

  本书作者被视为“一个颠覆了世界对死亡和濒临死亡看法的女人”。她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死亡和濒死经验的女医生、倡导临终关怀的先行者,她告诉众人“如何怀有悲悯的心对待生死大事”,以及“如何呵护好生,才能呵护好死”。

  《生命之轮》是她在生命的余晖中回顾自己一生的真情告白,告诉读者关于生命的终极秘密:“死亡并不真正存在,人生最难的功课是学会无私地去爱。”

  罗斯医生已经教会了世人如何才能安宁地死去。死亡不再是绝望,不再是失败,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是“漫长的旅程前的休息”。对于如何看待必然来临的死亡,她的回答是:一个人如何死,要看他是如何活的。好好活着,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才是死亡教导我们的功课。

  如今,罗斯医生和她的《生命之轮》又给人们上了一堂课,教人们如何才能活得好。

  枝头绽放爱与希望的花蕾

  《活出生命的意义》

  []维克多·弗兰克尔著

  华夏出版社

  《活出生命的意义》已被翻译成24种语言,销量1200万册,数字表述了它巨大的影响力。

  此书作者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被视为“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他们全家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气室,唯他和妹妹幸存。

  死亡如此逼近,困难如同炼狱,弗兰克尔将自己的生命经验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为人们寻找绝处逢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富有光彩的见证。书中作者的视角既恳切又超然:立足自己的内心,诚实不欺;又以医生的专业冷静超越当时严酷的环境,不怨不怒。

  这种生命的真切体验和科学家的冷静观察,一再激励读者去思考生与死、生命的价值所在。“弗兰克尔不只是二战纳粹集中营走出的待决囚徒,他用一生证明绝处再生的意义;《活出生命的意义》告诉世人,炼狱般的痛苦一经超越,枝头绽放的将是爱与希望的花蕾。”

  或许,在这个虚无日盛、意义式微的时代,这样不懈怠的生命热情,将成为一种格外闪亮的人生指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