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视界 >> 内容
战略上强势,现实中弱势:“大学语文”课为何在高校遇冷

发布日期:2017-05-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洁  浏览次数:
 

  【编者按】

  在教育部一再重申要重视“大学语文”课之后,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始了行动。但无论是将其设立为除中文系以外本科生的必修课,还是一些大学老师将其作为教育科研的大课题,不可否认,在如今的大学课堂里,“大学语文”课依然处于边缘地带。透视这门课程所面临的尴尬,其实是为实现其所承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使命。

  上过大学语文课的,都会对一个场景颇为熟悉——偌大的阶梯教室中坐满了学生,有的玩手机,有的窃窃私语,向前望去,“遥远”的讲台上有个单薄的身影,无论是讲《诗经》、还是谈鲁迅,好像总是让人“听不太清”。

  虽然自恢复高考后,大学语文课即被重新提上日程,但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大学语文课经常会淹没在其他更“有用”的课程之中。到如今,大学语文课依然处于边缘地带。

  是“大学语文”,还是“高四语文”?

  大班教学意味着师生互动较少、课堂纪律较差,老师只能选择简单地灌输知识。这样的课堂难以形成浸入式的教学体验,无法将学生带入所讲内容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中,不仅不能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和参与兴趣,更无法使他们对母语文化有超出知识层面的理解与体会。

  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但目前的大学课堂,难以营造饱含美好情感的氛围,而信息碎片化的网络时代,学生们的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日渐钝化。长此以往,大学语文的课堂越来越知识化,慢慢会成为所谓的“高四语文”。

  早在2004年全国大学语文年会中就提出,大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具体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即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然而,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内容大都是古今中外的佳作,情感真挚、主题积极向上,但内容能否有效传递却受限于师资、教学方式和授课模式。

  大班教学中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学科背景,而阶梯教室中的教学根本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在此环境下,要求大学语文的教师仅通过对经典作品的阐释,很难实现带领不同背景的学生体会人文内涵、培养较高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的目标。

  “语文”,为什么在大学被遗忘

  大学语文教师面对最多的问题,大概就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同学们的那个困惑——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就像提起“高考该不该取消英语”时,备受高考折磨的学生们都会一边倒支持取消一样,谈起大学语文,他们也想纯感性地“挣扎”一番。之所以说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是一种“纯感性”抵制,是因为在无关语文教育的地方,却总能看到他们对语文的热情。从前几年的《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今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年轻观众对汉语和中国文学文化的热情可谓年年高涨,这说明他们对于母语教育是有需求的。为何他们爱看《中国诗词大会》却不爱上大学语文课,其中的裂隙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大学语文,任务观弥漫在很多高校之中——既然政府部门一再强调大学语文的重要性,那就将其设置成必修课,但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位、适合什么样的授课方式等问题,均未仔细研究探讨过。大学语文课程陷入了这样的尴尬处境——战略上强势,现实中弱势。一方面是学校高度重视的必修课,另一方面却是教学过程极易被忽视的公共课;一方面是全校学生必须修够的学分,另一方面却是“简单好糊弄”的学分。说到底,将这门课设置成大型公共课,就是因为这种方式最节省师资、物资。

  而就算有心提高大学生母语教育的高校,也被课程体制、师资力量困住,难以施展拳脚。虽然钱理群、陈平原等著名中文系教授均走上过大学语文讲台,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缺乏专门老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数量有限,无法为全校非中文系学生开展小班教学,而大班教学的公共课由于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单一,反过来又导致很多优秀老师不愿承担此任务。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成了刚入职年轻教师的过渡期选择和大学行政人员的教学兼职,投入的精力大打折扣。

  而大学里的英语教学,课时量就远超大学语文,而几乎所有高校都采用小班教学。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学校整体课程设置的不平衡。高校更多重视专业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为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需要也将学习重点放在专业领域。同时,因专业课教学可以和教师的科研方向较好结合,也很受教师重视。

  就算和其他公共课相比,大学语文也属于弱势学科。一般来说,政治学科通常要上三到四学期,英语课程也要上满四学期,并且课时量远超大学语文。哪怕是体育课,近年也有逐渐提高课时、学分的趋势。唯独大学语文,这门每周只有两课时的课程,通常只安排在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可以说,它被遗忘在高校课程设置的角落。

  “大学语文”期待逆势突围

  逆势突围,是解决大学语文课程难题的必然出路。笔者认为,调整高校课程设置,继续提高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加强课程的师资力量建设是逆势突围的基础。不仅从战略上也从现实实践中关注大学语文课堂,不仅从硬件设施也从教学理念、课程价值方面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科学化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语文课程的“阶梯教室之痛”。

  而在既有环境下,寻求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大学语文突围的一个角度。如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大学汉语”课程由全校共同必修课程调整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颁布之初虽引发争议,然而细究会发现,原来2学分的大学语文扩增为10学分的人文素养课,包括原著经典阅读、公共艺术教育等多门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和水平选择课程。南开大学从2008年起,每年招收“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生,加强对大学母语教育的理论探索。

  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不管在阶梯教室,还是围炉而坐,大学语文课的真正价值,应是挖掘学生内心的那把人文之火。

  (作者:赵洁系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热点内容
·常州市书法家协会
·常州市音乐家协会
·常州市摄影家协会
·常州市作家协会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
·2017下半年江苏省文联书画考级、中国美
·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
·常州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华音杯”
·常州市舞蹈家协会
·常州市戏剧家协会
主办单位: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常州市延陵西路23号投资广场六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6679987   传真号码:0519-86679986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82  苏ICP备05003616号-2